五千年前,兩位“英雄”黃帝與炎帝大戰(zhàn)于阪泉,黃帝打敗了炎帝。后來黃帝又調(diào)集各諸侯軍隊,與另一部族領(lǐng)袖蚩尤大戰(zhàn)于涿鹿,勝了蚩尤。黃帝從此繁衍其子孫,因此后來的華夏或漢人都是黃帝之裔;或者說,有些人是炎帝后代,所以他們常自稱“炎黃子孫”。一部最簡單的中國民族史便是如此。
然而現(xiàn)在,大家對這歷史有意見。蚩尤的后代到哪去了?與黃帝同時代的其他人,他們的后代到哪去了?中國民族的蒙、藏、苗、滿等,也是炎黃子孫嗎?經(jīng)過一番考據(jù),這歷史變得有些復(fù)雜——持肯定觀點的認(rèn)為,有些黃帝、炎帝的后代遷徙或奔逃到遠(yuǎn)方去,所以中國北方的滿、蒙、藏等民族,以及今日朝鮮半島上的民族都是黃帝或炎帝的后代。蚩尤則被放逐,或被迫輾轉(zhuǎn)遷到南方,成為許多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但這種對歷史的解釋,還是有許多人不滿意,中華民族中還有許多民族與炎、黃、蚩尤的關(guān)系不清楚,更何況,除了炎、黃、蚩尤這些英雄外,當(dāng)時一般老百姓應(yīng)該也有后代罷。
若您是位懷疑論者,對以上歷史解釋都不相信,那么,我們就先從“為什么我們相信歷史”談起;之后,我再提出另一個版本的炎黃子孫歷史,看看是否能讓你信服。
歷史事實或歷史記憶塑造現(xiàn)在?
“歷史”這個詞,在中文里可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含義。其一,真正曾發(fā)生的過去;其二,我們所記得、述說或書寫的“過去”。在英文里也一樣,一個字詞,history,代表兩個意思——歷史事實與歷史記憶、敘事。為何有這樣奇怪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人類都生活在歷史記憶造成的社會里,社會現(xiàn)實是如此真實,因此我們普遍將歷史記憶當(dāng)做歷史事實。
我曾在川西研究羌族的歷史記憶。在那些高山深溝中,若一條溝中有三個寨子,當(dāng)?shù)厝苏f起三個寨子所有人的來源時,常說:“從前有三個弟兄到這兒來,一人到一個地方建寨子,他們就是這三個寨子民眾的祖先?!闭f起更大范圍的人群,譬如鄰近七條溝所有村寨人群的來源,他們說:“從前有七個弟兄到這兒來……”乍聽來,我們會覺得這算是什么歷史?但本地人的確相信這樣的歷史。生活在山溝中,三個寨子民眾共同擁有、分配與競爭溝中的資源。外面人來這兒挖藥,三個寨的人聯(lián)合起來把他們攆走,因“歷史”告訴他們這是本地那三個弟兄祖先所占的地盤。一寨的人上山砍柴,要進(jìn)入二寨地盤時便得止步,因“歷史”告訴他這是二寨的地盤。這就是前面說的,社會現(xiàn)實是如此真實,人們普遍將歷史記憶當(dāng)做是歷史事實。
但稱歷史記憶,并不表示它們不真實。我是一位臺灣歷史學(xué)者,就以臺灣的歷史來說吧。臺灣目前最強(qiáng)勢的一種歷史記憶便是:臺灣最早的住民是原住民,三百多年前閩粵移民隨鄭成功來臺,他們是閩南人、客家人的祖先,六十年前又有一批大陸軍民隨蔣介石來臺,他們是外省人的祖先。相信這樣的歷史,所以臺灣的社會現(xiàn)實便是:人分為四大族群,其中原住民是被征服者,外省人是新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才是真正的臺灣人。以上歷史,哪一點不是歷史事實?但臺灣的歷史也可以循著深溝里羌族講述歷史的辦法來寫:“從前有四個弟兄到臺灣來,他們的后代分別成為臺灣四大族群?!毕嘈胚@歷史,那么臺灣的社會現(xiàn)實便會是:沒有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分,也沒有老居民與新移民之分?!皻v史”不一定要始于鄭成功、蔣介石等“英雄”。但是絕大部分人類社會中都有征服者、被征服者之分,老居民、新移民之分,因此大家都喜歡談英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