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屬于安全依戀型還是不安全依戀型?花幾分鐘想想你的家庭關系和你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再想想害怕失敗或者害怕本身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失敗常常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鋪路石,從失敗中得到的教訓常常也是個人有所成就的關鍵,這兩句話的文化喻義最為美國人看重。大眾也普遍把對失敗的恐懼視為一種動力,據稱正是它鼓勵學生延長學習時間、員工更努力地加班工作、運動員更刻苦地訓練。我們的這些文化喻義大都以偏概全,是錯誤的。我們證明過害怕失敗不是一種激勵,它是與回避目標和不安全依戀聯(lián)系在一起的。
艾略特和思拉什對害怕失敗進行了一項十分引人注意的研究。他們假設害怕失敗是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傳遞的中介是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對“取消關愛”手段的使用。正如他們指出的那樣:“人們害怕和回避的并不是失敗本身,而是與失敗相伴而生的羞恥感?!弊鳛橐环N
情感,羞恥感會侵蝕自我的整體建構,使得一個人感覺自己不值得獲得別人的愛,且自身也沒有價值。實驗設計者認為,害怕失敗導致當事人“在投入任務之前和過程中感到焦慮,繼而為進行自我保護,選擇通過身體上退出或心理上取消努力來逃離該情境,或者為了避免失
敗而向著勝利奮力前進?!边@三種害怕失敗的可能的反應中的前兩種,都會在文化上受到鄙視。只有可能性最小的第三種反應支持該文化喻義,在后面的章節(jié)我們會指出:為可以實現的新目標和成就鋪平道路的不是失敗,而是對放棄的藝術的掌握。
艾略特和思拉什假設父母對失敗的恐懼會引導他們對孩子們的錯誤、疏忽和失敗做出反應,這些反應方式往往會教導他們的后代要不惜任何代價避免失敗。研究人員特別關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一種,即取消關愛。取消關愛的威脅對于小孩子而言尤其微妙,它表現的方式可以是冷冰冰地盯著孩子看、面無表情、轉身離開、將孩子趕出房間或威脅把他們攆出去。(對頑皮孩子的傳統(tǒng)的隔離處罰,被無數父母當成一種懲戒的方式,其實它也算是取消關愛。)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不認為大多數父母會把取消關愛當成一種有意識使用的策略:“這僅僅是對他們孩子的行為做出的被動反應,這個反應產生自父母根深蒂固的自我評價過程?!?nbsp;
艾略特和思拉什發(fā)現母親對失敗的恐懼及其取消關愛的做法,其實是她處于大學年齡階段的孩子恐懼失敗的直接原因。父親和母親對失敗的恐懼都是孩子接受回避目標的預測因子,從父親方面看,這還預示著他的孩子不會接受掌握型目標。厭惡動機能夠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嗎?他們認為是可以的。取消關愛或威脅會取消關愛,可能不是父母給孩子輸入回避目標和害怕失敗心理的唯一行為。其他的教養(yǎng)類型也會直接影響孩子舍棄目標的能力,比如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的做法。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從研究所謂行動導向型人格和狀態(tài)導向型人格中獲得的認識也說明了這一點。
下面讓我們把害怕失敗從促使人們實現成就的動力名單中劃掉。如果你把自己的堅持歸因于害怕失敗,那就該重新考慮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