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淡寧的紅色之岸(2)

紅岸止 作者:程黧眉


這里的人們都知道,紅岸最美的地方不是316的廠前廣場,而是那綿延無盡的綠色草原和野花叢生的江岸。

發(fā)源于大興安嶺伊勒庫里山的諾尼江,從北向南流到這個地方,突然拐了一個大彎,向東流去,一直流入松花江。這個拐彎處,朱淡寧腳下站立的地方,就是達斡爾人早年建立的村落,名曰“呼蘭額日格”,是“紅色寶石之岸”的意思,當地的人們叫它“紅色之岸”。

而現(xiàn)在,人們都叫它“紅岸”。

在蘇聯(lián)留學的時候,蘇若谷就給朱淡寧寄過一封這樣的信,好幾頁紙上工工整整地用蠅頭小楷抄下了紅岸的來歷: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達斡爾族青年,在夢中來到了一條美麗的大江邊上,正是日落時分,晚霞映紅了整條江水,岸上有許多紅色的寶石,正當青年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時候,一個美麗的仙女劃著一條小船向他招手,他不由自主地上了她的船……夢醒之后,仙女的面孔讓他久久無法釋懷,仿佛有神靈的召喚,他義無反顧地策馬揚鞭,奔馳在北中國的大草原上,他發(fā)誓要找到這條美麗的江和這些紅色的寶石,還有他夢中的姑娘。

歷盡千辛萬苦,在一個夏天的傍晚他來到了這片草原,那時的這里荒漠無邊,寸草不生,杳無人煙,達斡爾青年因口渴難耐而昏倒在地,恰好被一位仙女看到,于是美麗的仙女從天而降,飄落到青年身邊,她從發(fā)髻里拔出一根銀簪,躬身在地上輕輕一劃,奇跡出現(xiàn)了,一條清澈如玉的江水,嵌在這片草原中,這就是諾尼江。小伙子得救了。仙女看小伙子英俊善良,勤勞勇敢,于是動了凡心,小伙子也驚喜地發(fā)現(xiàn),她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那個姑娘。仙女牽著他的手來到岸邊的草地上,隨著她手指的方向,小伙子看見了江岸上散落著晶瑩的寶石,通明如瑪瑙,紅圓像含桃,其中尤以紅色居多,在晚霞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與波光粼粼的江水交相輝映,美輪美奐……

良辰美景讓他們相愛,并于此繁衍生息。經過幾代達斡爾人的勤苦勞作,這個紅色之岸草肥水美,風光旖旎,成為北中國草原上的明珠。就是這樣的描述,讓朱淡寧這個杭州姑娘心緒蕩漾。蘇若谷知道朱淡寧的軟肋——雖然學醫(yī)出身,但是骨子里有致命的小資產階級情調。于是朱淡寧瞞著父母,偷偷與蘇若谷一起,輾轉三天,來到紅色之岸。

記得來北方之前,朱淡寧特意到省圖書館查閱了地方志。紅岸,這個地圖上都沒有的地方,憑什么如此吸引蘇若谷?她不僅僅查到了資料,還以她嚴謹的醫(yī)學態(tài)度抄錄下來——史料記載:1644年清入關建立清王朝之后,滿清貴族認為“東北乃祖宗發(fā)祥地”,于1668年下令禁止開發(fā)。因此,至1898年紅岸才有10余戶人家,70多口人,還只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1903年東至綏芬河西到滿洲里的中東鐵路建成,在這里設立了火車站,俄國人在這里開辦了火磨、油坊、燒鍋等工廠。這里也成了周圍農村糧食的銷售中心,由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來往的糧商絡繹不絕。來自諾尼江中上游的糧食大部分集中于紅岸,再裝上火車運出。船只最多時每天達千只以上,素有小商埠和重鎮(zhèn)之稱。人口也隨之增長,到1912年(民國元年)有人口1694人。到1933年(偽大同二年),日偽統(tǒng)治時期,日本人擁入,城區(qū)人口達6539人。

1945年8月下旬蘇聯(lián)紅軍解放了紅色之岸。1946年在這里建立了人民政府。朱淡寧追隨蘇若谷來到紅岸時,正是中共和蘇共的熱戀期,他們投身建設的全國第一大廠——第一重型機器廠,就是在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下,順利竣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