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可食無筍

品味的記憶 作者:鄭培凱


杭州朋友請吃飯,問我喜歡吃什么,答曰,筍。朋友說,這太容易了,不過,怕是太簡嗇,輕慢了貴客。我說,在香港輕易吃不到鮮筍,超市見不到,街市買不到,只有江浙飯館才吃得到,老上海聚居社區(qū)的專賣店才買得到,可謂物以稀為貴了。到杭州,也就到了王羲之吟詠的“茂林修竹”之地,可是要好好吃上一頓。

朋友覺得奇怪,廣東人不吃筍嗎?這問題其實困惑了我許多年,也問過無數(shù)的廣東朋友,總是回答說竹筍有毒,吃不得。再問有什么毒,也答不上來,支支吾吾說“會發(fā)”。發(fā)什么?說體內(nèi)有病有毒就會發(fā)。我心想,既是有病有毒了,不吃筍也有毒,怎么證明“筍有毒”呢?有一次忍不住,還是問了出來,回答則有點不耐煩,大概是嫌我打破砂鍋問(璺)到底,就說鵝肉也有毒的,會發(fā),徐達不是吃了朱元璋送的蒸鵝,背疽發(fā)作而死嗎?我不識好歹,接著問了一句,那么廣東人為什么喜歡吃燒鵝?不怕毒發(fā)嗎?朋友臉上罩了一層烏云,好幾天不跟我說話。

杭州朋友聽了大笑,上了一桌菜,有糟雞、糖藕、海蜇頭、烤菜、豆板、毛豆百葉、醬鴨、東坡肉,接著就是油燜冬筍、咸肉蒸冬筍、筍干燒肉、薺菜炒筍片、腌篤鮮,最后還上了一大碗片兒川,算是主食。我吃得開心,不禁從東坡肉跟竹筍,想到蘇東坡的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子除了提供婆娑的綠影,讓人想到君子風范,還生出如此可口的鮮筍,真是令人身心口腹一起脫俗。

說廣東人不吃筍,也不可一概而論。像廣州郊外白云山所產(chǎn)吊絲丹竹筍,就是著名的山珍。據(jù)說白云山本來不產(chǎn)竹,后來有位神仙從云端吊下一條絲線,線端系了一顆丹紅的種子,落地就成了一片竹林,從此也就有了鮮美爽脆的竹筍可吃。吊絲丹竹筍雖然春夏都產(chǎn),但個頭小,產(chǎn)量少,頗為珍貴。此外,佛山張槎鄉(xiāng)也盛產(chǎn)一種甜筍,一般都加工制作后運銷外地。香港也可見到新鮮竹筍,如九龍城,或專賣江浙食品的店鋪,不過,卻來自杭州或臺灣,與大閘蟹、法國鵝肝、神戶牛肉屬于同一等級,都是坐飛機來的,不屬嶺南食文化。廣東竹筍也偶爾見到,是潮州筍,在香港人的心目中卻屬于異邦,另為一國,算成閩南文化的附庸。

其實中醫(yī)認為筍味甘、微寒,無毒,有清熱化痰、益氣爽胃、治消渴、利尿等功效。此外,筍的脂肪、淀粉含量低,屬天然低脂、低熱量食品,是減肥佳品。更因為低糖、多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甚至有人說,可以預防大腸癌。說到此,我還是覺得奇怪,為什么廣東人認定了“筍有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