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學史的另一種可能(1)

木心逝世兩周年紀念專號:《溫故》特輯 作者:劉瑞琳


《文學回憶錄》北京座談會實錄

2013年3月31日

人民大學公共教學三樓3101 

孫郁:同學們好,非常高興大家參加座談會“文學史的另一種可能”。首先介紹前臺就座的老師:

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聯芬老師,人民大學程光煒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張檸教授,《北京日報》高級編輯李靜,浙江大學中文系許志強教授,陳丹青先生,隴菲先生,中國美術學院曹立偉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馬宇輝老師,《南方周末》編輯記者朱也曠先生,著名學者岳建一先生。

兩年前,木心先生去世,國內對他的評論文章開始出現,木心成為被矚目的文化現象。但是關于木心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思想,國內高校還沒有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談—二十七年前,1986年,紐約的華語報《中報》文藝副刊,有過一次“木心散文座談會”—所以,今天是在國內進行木心文學研討的第一次。

我們的話題,圍繞《文學回憶錄》這本書,討論“文學史的另一種可能”。由此可以延伸,漢語的寫作,漢語內在潛能的發(fā)掘,是不是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木心先生去世后,他給我們帶來了這個思考。當下中國漢語的寫作,確確實實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有木心這樣的人,用另一種忤逆的思維方式,顛覆流行色,顛覆我們這種道德化和泛意識形態(tài)化的話語方式?!段膶W回憶錄》出版不到三個月,發(fā)行了十二萬冊。作為文學史著作,這是很有趣的現象,為什么會是這樣?大家閱讀后發(fā)現,一個老先生在紐約跟畫家們聊天,講的是西方和中國的文學史,可是他的思維方法,他進入文本的角度,和中國六十年從來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所以,它引起我們的思考:當下我們的文化是不是出現了問題?文學史的教學和研究,是不是也出現了問題?這個座談會,是一個“神仙會”,沒有正襟危坐的發(fā)言,隨便聊天,同學們也可以插話。下面把時間交給在座的幾位老師。

首先請隴菲先生說兩句。隴菲:久違這樣的課。原先在大學也曾經講過課,但是這種場面,我還是比較激動的。關于木心先生的研究剛剛展開,我的基本觀點是這樣的:有人說,閱讀木心的讀者多起來,可能會形成一場文藝復興,而我以為,它已經是一場微型文藝復興。這場微型文藝復興會怎么發(fā)展,現在很難說。中國古代有句諺語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那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個條件,就是要經過空間的和時間的放大,用當代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來說:亞馬遜雨林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一下翅膀,也許有兩周后會在得克薩斯州掀起一場風暴。這是將微小的加以放大,而放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經過時間和空間的放大,所以我對這場微型文藝復興的前景是看好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