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淵明乞食

迷死人的故事 作者:鄭培凱


陶淵明有一首《乞食》詩,開頭便說:“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副虛期。”家無余糧,餓得沒辦法了,只好出門借貸,也就是乞食了。窮困到乞食的地步,實在感到慚愧,不知向何人去借,走在路上不禁惶然。到了朋友家,也不知說什么才好,好在主人善體人意,賜贈的正符合心中的預(yù)期。窮到乞食,實在是無路可走了。陶淵明真的窮到這地步嗎?校箋《陶淵明集》的龔斌列了古人的三種說法:一是乞食為淵明貧困的真實寫照;二是淵明以乞食作為寄托,不是真的乞食;三是玩世不恭的游戲之作。

先來說說玩世不恭。陶淵明是玩世不恭的人嗎?寫一首乞食詩做游戲?這首詩像是玩世不恭的語氣嗎?有人玩這種乞食游戲嗎?再來看看以乞食為寄托。是寄托什么?寄托故國?寄托前朝?寄托自己不像韓信那樣遇到漂母?有這樣寫寄托的嗎?

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有《書淵明乞食詩后》,說:“淵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謝主人,此大類丐者口頰也,哀哉哀哉。”東坡屢次遭貶,曾經(jīng)窮困過,雖不至于乞食,卻能體會淵明的困境,心有戚戚。他覺得這首詩是直書其境,令人唏噓的。

淵明還有一首《有會而作》,序是這么說的:“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nóng)。而值年災(zāi),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才)通。旬日已來,始念饑乏?!睂懬帱S不接,家無余糧,遇上了荒年,收獲沒了指望,勉強度日,眼看就餓飯了。淵明的“有會”,就是有餓飯的體會,為免餓死,只好伸手求助,向人乞食。

淵明還有《詠貧士七首》,也是寫?zhàn)I飯的體會,并舉古代賢士安貧樂道為例,作為自己“君子固窮”的效法榜樣。其中說,“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寫的就是沒飯吃,窮得開不了火。看起來,乞食不是假的,不是在那里做姿態(tài),不是寄托,更不是游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