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文本和詮釋者(5)

一位年輕小說家的自白 作者:(意)安貝托·艾柯


閱讀有一些游戲規(guī)則,而標準讀者常常是熱衷于玩這個游戲的人。我的朋友忘記了他在玩一個游戲,進而把他自己作為經(jīng)驗讀者的期望置于作者對標準讀者的期望之上。

《傅科擺》第115章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1984年6月23到24號之間的夜里,小說主人公卡素朋在出席了在巴黎國立工藝學院舉行的一個神秘社團的典禮之后,像著了魔一樣,走過整條圣馬丁路,穿過奧烏爾斯街,來到博堡中心,然后再到圣梅麗教堂。之后他又沿不同街道繼續(xù)前行,直到他抵達孚日廣場。所有這些街道的名字都出現(xiàn)在我的書里。

正如前所述,為了寫《傅科擺》的這一章,有幾個晚上,我沿著同樣的路線,拎著一個錄音機,記下我觀察到的東西以及當時的印象(在這兒,我是作為經(jīng)驗作者透露我的寫作方法)。而且,因為我有一套電腦程序,可以告訴我在任何一年,任何一刻,無論在什么經(jīng)度或緯度,當時當?shù)氐奶炜帐窃鯓拥?,我甚至查出來那個晚上應該有月亮,在不同時刻從某些特定地點可以看到它。我之所以做這些工作并不是因為我想仿效埃米爾·左拉的現(xiàn)實主義,而是(像我說過的)因為在我敘述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喜歡能夠讓我所描繪的場景浮現(xiàn)在眼前。

小說出版后,我收到一位讀者來信。這位讀者顯然已經(jīng)去過國立圖書館,讀完了所有1984年6月24號發(fā)行的報紙。他發(fā)現(xiàn)在雷奧繆爾街的一角—我在書中并沒提到這條街,但它確實在某段和圣馬丁路交叉—在子夜過后,差不多就在卡素朋路過的時候,那兒失了一場火,而且是很大的火,因為在報紙上都有報道。這位讀者問我卡素朋怎么會沒看到這場火。

我回答說,卡素朋當然看到了起火,但因為某種連我都不知道的神秘原因,他沒提到這場火。在一個里里外外充滿了真假懸疑的故事中,這也是情有可原的。我的這位讀者毫無疑問仍然在試圖找出卡素朋不提失火的原因,也許在懷疑是否是圣堂武士們的又一起陰謀。而事實是,我拐過那個街角時可能不是半夜12點,也許我路過時火還沒有燒起來,或剛撲滅不久。具體情況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這位讀者是在用我的文本來做他想要做的事:將小說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和真實世界發(fā)生過的事一一對應起來。

關于同一個晚上我還有另一個故事可以講給你們聽。兩個故事的區(qū)別是,我剛提到的那位讀者比較吹毛求疵,想讓我的故事和真實世界一一對應起來,而在下面要講的故事里,讀者想讓真實世界和我的小說對應起來。兩者略有不同,而在我看來后者更有意思。

法國美術學院的兩名學生找到我,給我看一本相冊,在里面,他們按圖索驥,重現(xiàn)了卡素朋走過的全部路線。他們在夜里同一時間段去了我所提到的所有地方,一一做下攝影記錄。在書中第115章末尾,卡素朋從城市下水道里冒出來,穿過地窖,進了一間亞洲酒吧,酒吧里擠滿了汗流浹背的顧客,到處是啤酒桶和油膩的唾沫。這兩位學生居然找到了那間酒吧,并照了張相。不用說,那間酒吧其實是我編出來的,雖然那周邊一帶確實有很多酒館,在設計這間酒吧時也都在我腦海里過了一遍。但這兩個男生也毫無疑問確實是發(fā)現(xiàn)了我在書中所描述的酒吧。我再強調(diào)一點:經(jīng)驗讀者會想要查看我的小說是否描繪了真實的巴黎,而這兩名學生并沒有把經(jīng)驗讀者的關注點加在他們作為標準讀者的責任之上;正相反,他們想要把“真實”的巴黎轉(zhuǎn)換成存在于我書中的一個地方。巴黎街頭林林總總,可以有很多發(fā)現(xiàn),而他們只選擇了能和我文本敘述相對應的那些層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