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勢的儒學與信仰(5)

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 作者:蔣原倫


當四書五經(jīng)還是讀書人仕途的敲門磚時,當它們還是換取黃金屋、千鐘粟和顏如玉的籌碼時,不過是一種謀取利祿的媒介,而不能成為精神家園。儒學的去功能化,不僅不會導致其衰落,反而還成全了它,即如在日本,在韓國,儒學和治國的關系不那么緊密,反倒是香火綿綿不斷。那里的人們也就沒有在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間看出“吃人”兩個字來,糊里糊涂就馬虎過去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公民的人格也沒因此殘損破缺。

“仁義”也罷,“中庸”也罷,作為價值取向,很是高尚,值得普世推廣。而不能因為某些倡導者的虛偽,就派定相關學說是偽善的、只為專制統(tǒng)治服務等等。不過高尚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與實用和效益保持距離,非工具化和價值中立。一旦被拖入現(xiàn)實的泥淖,為實用目的服務,作為策略和手段來運用,就會失之偏頗,就會有美美惡惡之癖。只有儒學工具化過程結束,其內涵的價值理性才會得到進一步開掘,其精神層面的力量才能逐步積聚,成為民族和群體的信仰。

再來說說康有為立孔教為國教的方案之所以無法推行,我以為,主要是那時的儒學還沒有去勢,這位大成至圣文宣王和現(xiàn)實生活中氣勢熏天的權貴們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仍然有著統(tǒng)治工具的嫌疑,難怪目光如炬的魯迅和“五四”新青年一代人不答應,革命黨人不答應。甚至,要不要打倒孔家店,要不要反對各種名頭的尊孔讀經(jīng),成了那時新潮學子和封建余孽的分水嶺。

俱往矣,近一個世紀的阻隔,塵埃落定,總算使儒學脫離了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回歸自身。因此,感覺上作為中華文化的形象大使,哪怕是作為心靈雞湯的孔子,都比修齊治平、內圣外王的孔子要可愛。也許這位和藹慈祥的老人家與十字架上悲天憫人的耶穌是一類人,也許他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同道,也許孔子就是孔子,無人比肩。只要不當大成至圣文宣王,只要不進入必修課,不靠它拿學分,他只是在校園的綠草坪上優(yōu)雅地站站、目眺遠方,再或者上互聯(lián)網(wǎng)常常露臉,即便左子怡、右于丹,也是一片和諧圖景?。。ㄝd《讀書》2008年第11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