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認為“且”像男根之形,依據(jù)是文字形成于父系時代,這個觀點為人熟知,其實“且”字是供奉祭肉的俎的象形字。表示在“且”上放置肉的形態(tài)的字是“宜”,“ 且”一詞的意思是饗宴。在“且”字旁邊加上“肉”的話就構(gòu)成了
“愛(愛)”字表現(xiàn)的是戀戀不舍地一邊回頭朝后看一邊嘆息著的人的形態(tài)。“愛(愛)”字的上半部是呈現(xiàn)站立之姿的“旡”,即“既”字的右偏旁,指代飽食之后朝后方探望的人的形態(tài)。
“夏”字也指代舞姿,表現(xiàn)的大概是伴隨著音樂,在廟中翩翩起舞的形態(tài)。在古代樂章的名稱中,稱“夏”的不少,如“九夏”、“韶夏”等。這類舞蹈體現(xiàn)出了堂堂的威儀之容,因此“夏”字也具有“大”的含義。直到很晚,“夏”字才具有冬夏之“夏”的含義。
從“夏”字與“夔”字的關(guān)系中可以看出為什么“夏”是表示舞容?!百纭北徽J為是音樂之祖,是單足舞蹈的神明。據(jù)《尚書·舜典》所記,夔奏樂擊石,百獸紛然起舞。這大概是尚未開化的社會舉行的狩獵活動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