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速朽的只是偽青春(1)

只有時間不會撒謊 作者:宋涵


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一部寫實的片子。中國大陸的大多數(shù)“80后”“90后”,說起青春來,也就大學那幾年的青春正宗一點。大學之前,12年教育只為了一個目的:高考。不能心有旁騖,不能談戀愛,明明看到喜歡的男生/女生心里小鹿亂撞,也要硬生生地把情愫壓下去,轉(zhuǎn)移到厚厚的高考真題卷子里;老師整齊劃一地說“青澀的果子是不能吃的”,多年來連修辭也不改一下。

大學過后,不,準確地說應該是從大四那年開始,殘酷的就業(yè)壓力如山雨欲來風滿樓,大家再也無心在宿舍里煮個方便面、談場無目的的戀愛、在草地上撥拉吉他、讀點柏拉圖哲學了。我們的國情是,房子很快就成為后大學時代的主題。微博上流傳的一段話并不假:“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jié)伴旅行,開讀書會?,F(xiàn)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yè)就成為中年人,不得不為了房子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zhì)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如果青春指的是一段生理年齡上的時光,那每個人都有。但如果指的是一種朝氣蓬勃、勇于嘗試、有好奇心和新鮮感、敢于反叛的心態(tài),我想我們很多人未必真的擁有青春。事實上,我們很多人的生活軌跡是“未大先衰”、“未老先衰”。為了高考,我們可以壓抑愛好、全盤接受標準答案;為了賺更多錢,我們可以成為自己最痛恨的人。而這些,都很有可能是我們在15~25歲時做的事——在我們擁有最年輕的身體的時候。

青年節(jié)是我們國家的法定節(jié)日,我們對青年的定義是“14~28歲”,而聯(lián)合國將“青年”的年齡界定延至了45歲。從世界人均壽命走向80歲的趨勢來看,聯(lián)合國的定義無疑是更為合理的。

整體觀察起來,中國人對年齡,特別是女性年齡的看法,還具有一種動物性的狹隘,仿佛還停留在過了30歲就要掛掉的原始人時代。我們在年齡上的相互脅迫和自我脅迫簡直就是一種“集體犯罪”。

最可怕的一種是全社會對女人的脅迫。中國男人擇偶,看女人第一就是要年輕。有人發(fā)現(xiàn)美國人娶的中國太太多數(shù)不漂亮而且年紀偏大——40歲的中國女人在國內(nèi)根本不受待見,但出了國,境遇就完全不一樣。在中國征婚網(wǎng)站上,男人幾乎一律要25歲以下的女人,而西方男人對于年紀基本不設限。西方男人并不是不知道20歲的女孩更能促進荷爾蒙的分泌,但他們對女人的欣賞超越了完全動物性的原始沖動。比起年齡來,他們更想知道一個女人愛玩什么運動,愛聽什么音樂,愛讀什么書籍,有過哪些生活經(jīng)歷,是否和自己有共同語言。

在社會觀念上,連中國婦聯(lián)都將28歲定義為“剩女 ”的門檻,可見女人們生活在多么危險的環(huán)境里。“女人30豆腐渣”的恐嚇還無處不在,導致女人在年齡上強烈不自信。相比之下,法國女人的青春可以綿延到五六十歲,在我們這兒是老祖母級別的人,仍然可以穿得優(yōu)雅美麗,談一場浪漫的戀愛,享受男人的欣賞和贊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