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說:“不!我一個人也沒看見,我看見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語道破天機。要想讓人瘋狂,先要讓每個真實的自己消失在人群里。只有當每個人的自我都消失在人群中,沒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沒有了自己的靈魂之后,希特勒才能驅(qū)使他們?nèi)ジ闪钊税l(fā)指的事情。
人與人群有什么區(qū)別呢?
人是有“我”的人,這個“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夢想……
人群是什么?
人群就是許多人聚集在一起。這些人為了獲得別人的接納,每個人都磨滅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個性和自我。
一個人獨自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這是一個“人”。
很多人聚集在一個社交場合,推杯換盞,彬彬有禮地交談,這就是“人群”。
這之間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的人,他不用在乎別人的看法和目光,不用考慮自己的姿態(tài)和著裝。他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放屁,就放屁。而在社交場合交談的人,特別關(guān)心別人對他的看法,很在乎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根本不敢隨便放屁。他會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按照別人喜歡的方式行動。
正如張愛玲說的那樣:“裝扮得很像樣的人,在像樣的地方出現(xiàn),看見同類,也被看見,這就是社交?!?/p>
人需要社交,但不需要把自己的整個人生都變成社交。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乎每個人的感受和想法,在乎每個人的議論和評價,那么,我們就會失去自我的空間,忽視自己的感受,泯滅自己的思想,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活著活著,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人不僅有活下來的本能,還有追求快樂和幸福的本能。當活下來的本能獲得滿足之后,追求快樂和幸福的本能就開始發(fā)揮作用。
在人踩人的層次中,驅(qū)使我們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而努力活下來的,是生存本能。在人比人的層次中,促使我們滿足社交和尊重需求的,是追求快樂和幸福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