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一個泣血的名字
幾分鐘后,那廝已經不見了蹤影,我的怒氣也漸漸平息下來,踏上了右拐前往焦作、溫縣的路——已經連續(xù)三天超過200公里了,眼下又被惡雞所傷,傷口隱隱作痛,思量再三,我還是不敢過于冒進,趕到洛陽宿營。我要自己穩(wěn)妥一些,走北面的溫縣,這樣余地大些。
走了100多米,見眼前的路況實在一般,我就有些猶豫。這時正好路邊有個板房搭建的簡易小賣部,就停下來補充冷飲。店主人一家正在吃飯,四口人圍坐在一張小板桌前,向著一盤饅頭、一碟咸菜和一碗漂著油花的西紅柿湯頻頻發(fā)起攻擊。熱情的女主人告訴我,這條往溫縣的路確實不太好走。我看看時間,現(xiàn)在剛剛中午12點,如經鄭州到洛陽還有140多公里,大約相當于從濟南臘山立交返回濱州的路程,不出意外,六個小時應該就到了,而自己體力尚可。我不再猶豫,掉轉車頭,向著鄭州方向奔去。
我撥通了老綦的手機,告訴他計劃變了,今晚不住溫縣了。他說我就知道會這樣,那么是到孟州還是吉利?我說都不是,是洛陽!在老綦的驚愕里,我掛了電話。
這就是李輝,總是善于把自己逼上絕境。
以每小時28公里左右的巡航速度,沿著寬闊平坦的107國道繼續(xù)前行,很快,幾個醒目的大字映入眼簾:鄭州花園口黃河大橋。
雖說只是個大橋的名字,但“花園口”三個字還是深深刺痛了我。1938年6月,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攔日寇進犯,在花園口將黃河大堤挖開,雖然遲滯了日寇進攻,換取了戰(zhàn)略轉移時間,但也造成特大洪災,致使豫、皖、蘇三省44縣1200多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幾十萬人死于非命。侵略者帶給中華民族的巨大災難,是每一個中國人永遠的痛。
花園口大橋建于20世紀80年代,看上去很高很長,一眼望不到頭,在橋上騎行,仿佛置身于時光隧道,你會感到身邊的車輛速度特別快。安全起見,我讓自己加速盡快通過,但還是感覺走了很長時間——我真的沒有見過這么長這么壯觀的黃河大橋。
過了收費站,有一個右轉的路口,沿著走下去就是花園口旅游區(qū),那里有當年扒口紀念碑,只可惜我忙著趕路,來不及瞻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