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一役下來,賠了110 萬,把白手起家賺的40 萬搭進去,還有負資產(chǎn)70 萬。只要供貨方催逼貨款,我隨時可能破產(chǎn)。怎么辦?
足足睡了24 小時。我起來打點行裝,踏上北去的火車,再從廣州搭上飛大連的航班,找到大連糧油進出口公司,詢問對方還有多少庫存玉米?
“1.5 萬噸。”
“全收了,我派船,在當(dāng)?shù)馗劭诮回?,付款條件是到達目的地深圳蛇口100 天再付?!蔽仪宄赓Q(mào)急于出手積壓的庫存,再苛刻的條件也會接受。
第二站天津,第三站青島,把外貿(mào)庫存的玉米全買下來,總共3 萬多噸。
我不相信香港人從此之后不再吃雞。只要吃雞就得養(yǎng)雞,就得消耗大量的玉米,而玉米只有我王石手中有現(xiàn)貨。現(xiàn)在誰都不要玉米,市場價是最低的。問題的要點不在香港人是否吃雞,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要點是,香港人什么時候開始吃雞?如果玉米運到深圳,香港人還沒有喚起吃雞的熱情,就會造成更大量的玉米積壓;如果玉米到了深圳100 天后香港人仍然固執(zhí)地“以鴿代雞”,那我只有徹底認輸。
第一條萬噸散裝船在大連裝載了7 000 噸玉米,啟程經(jīng)渤海過黃海向南海駛過來。隨著海輪距深圳的路程縮短,我也開始緊張起來,天天盯著報紙電視,“香港人啊,你們吃雞啊吃雞啊……”
1983 年的夏天,臺風(fēng)來得特別頻繁。7 000 噸玉米船卻沒有誤期,按時抵達南海海域,并向珠江口進發(fā)。
還沒有香港人開始吃雞的消息,7 000 噸的玉米船卻距離深圳越來越近。
夜深人靜,我在莫扎特《彌撒曲》聲中默念:臺風(fēng)啊,南海的臺風(fēng),你刮吧,刮吧,阻滯這條船,最好能把它打沉。反正船運合同保了自然災(zāi)害險。
差兩天,7 000 噸船就要??可呖诔酁炒a頭了。香港報紙刊登了一條消息:之前的報道有誤,飼料中不存在致癌物質(zhì)。
這消息如同及時雨!香港人再次開始享受吃白斬雞、鹽雞的快樂!
來到皇崗村,找到發(fā)仔,預(yù)訂20 臺8 噸翻斗卡車,裝卸7 000 噸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