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嚴師慈母(1)

蔣家女人 作者:婆娑


日本茶道里有個理念,叫作“一期一會”,茶道上的花,只用一次,猶如人,只有這一生。親人、朋友、愛人,我們只相會在今生,縱使有誤會、爭吵、別離、傷悲,都會過去,時間太快,沒有任何一個人會站在那里任你慢慢鋪陳。愛情如是,親情亦如是。

時光冉冉,白發(fā)將母親的歲月拉得好長好長。兒女與母親的緣分,沒有三生之約,可能僅僅是今世。李密寫道:“烏鳥反哺,愿乞終養(yǎng)?!笔Y介石也曾因一夢,“雪滿山原,一白無際”,就回家侍奉生病的母親,縱對不起孫中山,對不起國民革命事業(yè),卻留下了一段至孝的佳話。是功是過,自有后世評說。

蔣介石侍母至孝如此,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孤兒寡母艱辛度日的歲月里,王采玉一刻也沒有放棄對蔣介石的教育。略通文墨的她,也曾熟讀《三字經(jīng)》,對“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唯一經(jīng)”這一類名句熟稔在心。她深知教育對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作用,于是她嚴厲監(jiān)督蔣介石讀書,在蔣介石6歲時,就把他送進最好的私塾,接受最好的教育。在王采玉的悉心管教之下,蔣介石讀完了四書五經(jīng),也開始懂得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義。他暗自下決心要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正是王采玉的開明與遠見,使蔣介石能夠接受新事物、新教育、新思想,與時俱進,為他日后的發(fā)展鋪平道路。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一些注定是那么少。落花與流水相遇在紅塵,很難分辨出究竟是誰有意,誰無情。一場活色生香的人生大戲,總是有人粉墨登場,有人寂寂謝幕。在蔣介石的一生中,來來往往的許多女子,他究竟對誰真心?對誰假意?如果說轟轟烈烈是一種愛情,那么誰能否認平淡如水不是一種愛情呢?有一種女人,渴望激情的生活,所以她們的一生都在尋找愛情;有一種女人,更耽于現(xiàn)世的安穩(wěn),不濃烈,卻溫暖。毛福梅顯然是第二種女子,想必她的內(nèi)心深處,并不渴望自己的丈夫是個大英雄,受萬人敬仰。她只是希望,那個男人,是寒冷里的一處溫暖,是晨曦里的一米陽光。她能夠為他縫一顆掉了的紐扣,補一處破了洞的襪子,她是他的妻子,他孩子的母親,這便是幸福。

然而,就是這樣普通的幸福,在毛福梅看來都是一種奢望,她愛的那個男人——蔣介石給不起。王采玉為了讓蔣介石安心讀書,托表兄陳春泉做媒,與毛鼎和家定下了親事,毛福梅一生的命運便被確定下來。毛福梅十九歲,蔣介石十四歲,兩人成親了。這段婚姻從開始就注定是一個悲劇。十四歲的蔣介石,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更惶論承擔(dān)婚姻的責(zé)任了,而且他受過教育,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開明思想;而毛福梅雖稱不上是大家閨秀,卻也是一小家碧玉,深受封建禮教的影響,纏著小腳。思想上的差距決定了兩個人只能越走越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