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越多會越孤獨嗎?(2)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作者:程浩


為什么我們總是感到孤獨?因為我們太渴望孤獨,我們太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太希望自己獲得與眾不同的優(yōu)越感。所以,我們潛意識里就在試圖變得孤獨。為什么《假裝的藝術(shù)》會如此暢銷?因為本質(zhì)的孤獨難以擁有,而外表的孤獨卻易于操作。

你雖然看了很多書,但是你和周圍的普通人還是一樣的。因為你沒有看懂書,看懂了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你讀過的書不僅沒有化作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力量,甚至都無法替你解開人生困惑,唯一的功效就是多了幾件演繹孤獨的戲服。

以我淺薄的閱讀經(jīng)驗來看,人世間的書,無非是贊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閱讀這樣的書,你只會感到生活的美好與珍貴,不會長久地陷入孤獨——除非是你刻意尋找孤獨。讀張愛玲是否要比讀張小嫻高檔?

既然題目問的是“張愛玲和張小嫻,誰比誰更高檔”,那我認(rèn)為有必要將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解釋清楚,而且必須要拆分開,一步一步地推導(dǎo)。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第一、讀什么?是讀書還是讀人?

如果是讀人,那讀張愛玲當(dāng)然比讀張小嫻要“高檔”。因為張愛玲是死人,張小嫻是活人;張愛玲的作品數(shù)量是有限的,張小嫻的作品數(shù)量是無限(除非是作者封筆)的;有關(guān)張愛玲的歷史資料是一天比一天少,有關(guān)張小嫻的歷史資料是一天比一天多;張小嫻是在不斷地向這個世界發(fā)送信號,張愛玲的信號卻越來越難以捕捉了。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就讀人而言,張愛玲當(dāng)然比張小嫻更“高檔”,活人的研究價值也永遠(yuǎn)比死人更“廉價”。

如果是讀書,那我們就要引申出第二個問題:

第二、書是什么?書和書的區(qū)別是什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