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武就是“止戈”
記住李連杰,緣于那部紅極一時的電影《少林寺》。李連杰飾演的“覺遠”小和尚,以精湛的武藝,舞動銀屏,一度點燃國人習(xí)武的狂熱之火。武術(shù),既威嚴(yán),又神奇,健體防身,英武雄壯,是強者的代名詞。一直以來,對武術(shù),敬畏有加,而理解不夠。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很明顯,武天生就有將弱者推向PK臺的攻擊性。窮武,窮武,是武者留給世人的常態(tài)——流血,傷殘,打打殺殺,人間悲劇……
直到我看了央視專訪李連杰的節(jié)目,才明白,武是有境界之分的,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武,是淺層次的,即所謂的暴力美學(xué)。武的終極目標(biāo),是讓人感到幸福。
李連杰是武術(shù)運動員,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的武術(shù)比賽。拍電影《少林寺》的時候,他和所有的工作人員一樣,每天領(lǐng)一元錢的酬金。電影公映之后,有人拿300萬元請他拍片,被他拒絕了。
他繼續(xù)在武術(shù)隊練武,參賽,或經(jīng)單位同意去拍電影。之后,單位把他介紹到香港,以每年五部七部的速度拍功夫片,而且,都是主角。
1988年,單位和香港那家電影公司的合約結(jié)束,李連杰已是繼李小龍之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華人功夫明星。
他曾計劃在36歲的時候,讓自己“退休”,過平淡的日子。他說:“生活軌跡就是設(shè)立目標(biāo),然后實現(xiàn)目標(biāo)。但這種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呢?”迷茫中的李連杰癡心念佛,從中悟到一個道理:練武不一定就是要求自己當(dāng)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