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因有心
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恩、記著恩、報答恩。
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能像姜太公一樣遇到識人之君,如此便可一展才華,從而富貴。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在河邊漂洗衣衫,其中有一個漂母,可憐韓信的境況,時常送給他一些飯食,解決一時溫飽。
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靠雙手勞動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便對她說,將來得志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奢求韓信的報答,并教育韓信要自食其力才是真正的男兒。后來,韓信受到漢王劉邦的重用,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派遣屬下送酒菜給那位漂母,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以表謝恩。這個故事就是對聯(lián)“得意時勿忘乞食漂母,逆境中常思垂釣太公?!钡膭?chuàng)作源泉,也是成語“一飯千金”的來歷。
“一飯千金”的意思是說:受人恩惠雖小,切莫忘記,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報答施惠之人。俗話說“知恩圖報者,賢者也?!笔苋说嗡鳎斠杂咳鄨?。生活總是這樣,只要仔細聆聽,總會發(fā)現(xiàn)一絲愛的聲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草木為了感激春的到來而吐露新芽,鮮花為了感激夏的到來而競相開放,碩果為了感激秋的到來而掛滿枝頭,雪花為了感激冬的到來把大地母親銀裝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感恩,人更應該具有感恩之心。細細想來,對于我有恩的人很多。在我過往的經(jīng)歷中,雖然沒有遇到過衣食緊張,但在各個事業(yè)的關口也都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幫助,有的為我解困,有的為我解惑,他們都曾經(jīng)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過幫助作用,我時刻銘記著,盡自己的能力感恩著。
人的一生, 從呱呱墜地到安然入土,就像是在品一杯濃濃的茶,苦澀相伴,回甘濃郁,誰都無法擺脫衣食住行的煩憂和人世的苦楚,但同時也能享受到這些帶給我們的甘甜。每個人都在接受社會所提供的一切,沒有人能脫離社會而獲得無緣無故的成功。于是,我們期待每個人都能以相互的愛心彼此溫暖,并能以一顆感恩之心,念懷別人的幫助和祝福,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家庭擴大到全社會那么大,一舉一動才是為了全社會的美好。
從生命誕生伊始,人們便開始領受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所以,感恩要源于內(nèi)心。生命最大的滿足就是心靈的富足,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去追求物質(zhì)財富和七情六欲。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任何追求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意義,最終將會歸于無聊和空虛。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許多人活得都很不容易??蔁o論如何,我們都要有感恩的心,而不是怨恨的心。
佛教認為,所謂“緣”就是事物存在、變化和發(fā)展的條件,所謂“起”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條件才能夠發(fā)生變化、生成、發(fā)展和滅亡(佛教叫做成、住、壞、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賴一定的條件而存在,條件具備時,事物生起、存在,叫做“待緣而生”;條件消失時,事物崩壞、滅亡,叫做“待緣而滅”。緣起論的觀點說明,事物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因果關系。是的,我們的生命的主體與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稱作“依正不二、自他不二”。因此,我們對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生活、發(fā)展,都是無數(shù)從事各行各業(yè)的人辛勤勞動和密切配合的結(jié)果。如果撇開那些因素,我們什么也無法做成。佛教所說的感恩,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具體的人或事,而是指一切眾生是相互依賴的,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家庭、社會、自然,所以要心懷感恩地面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