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默默感慨道:“這年頭,有拖延癥的人還真不少。想想過去的自己,再想想表妹,無非都是害怕失敗。至于表妹,她可能比自己更害怕,因為去年考雅思已經(jīng)失敗過一次了,這回要是再失敗,真是不知道該怎么面對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姨媽那架勢,就是指望著閨女替自己完成留學夢呢!她省吃儉用,早早地就給表妹存足了留學的錢,要是表妹再考不上,估計姨媽非得氣瘋不可。在父母的期望、自己的焦慮這雙重壓力的摧殘下,可憐的表妹定是招架不住了。所以,她就干脆拖延著,不再做任何努力?!?/p>
當然,這些因果邏輯不是胡小懶創(chuàng)造的,而是他苦心學習“戰(zhàn)拖”之后總結出來的。
198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兩位臨床心理學家簡·博克和萊諾拉·尤思博士研究后得出結論:害怕失敗是拖延的原因之一。時隔二十幾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結合過去多年對拖延癥的研究,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博士又發(fā)現(xiàn):害怕失敗跟拖延有一定的關聯(lián),害怕失敗會讓一些人拖延,不想行動;同時,也會讓一些人積極采取行動,不拖延。
至于恐懼在拖延癥中所起到的作用,2009年卡爾頓大學的提摩西·A.派切爾教授帶領兩位研究生通過研究并證明:導致拖延癥的恐懼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現(xiàn)不好丟臉、傷自尊而拖延;還有人則是害怕自己失敗了,會讓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拖延。他們還證明,如果一個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那么因為害怕而導致的拖延癥是可以消除的。
按照這些心理學權威人士的說法,胡小懶推斷:表妹的拖延就是上述幾種原因的綜合體。如果她對自己有點信心,如果姨媽不總是強調(diào)在她身上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她也許就不會那么害怕了,反倒能從容自如地該干嗎干嗎。此刻,胡小懶腦子里冒出了個想法:是不是該送姨媽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她也忒不懂人心了!
心理學家們挺細心,為了讓更多的人進行自我診斷,還給出了幾條“畏懼失敗型拖延”的主要癥狀。
·相信宿命。認定一切結果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誰也改變不了。
·否定自己。曾經(jīng)遭遇過失敗,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任何變化。
·習慣無助。感覺人生和時間不受自己控制,都掌控在他人手里。
怎么解決這些麻煩?胡小懶是看出來了,問題不在于事情多難,壓力多大,而在于——做人吶,你得信自己,你更得信“你命在你不在天”!有了這股子勁兒,也就沒時間琢磨怎么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