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不懂味》二、觀聞(3)

我不懂味 作者:王躍文


伊渡:既然官場的生存環(huán)境大多像您所描寫的那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汲汲于仕途而樂不知返呢?

王躍文:利之所在,趨之若鶩。目前中國官場仍然主導甚至壟斷著社會資源的配置。相對來說,官場中謀事,利益最大,風險最小。就拿鄉(xiāng)鎮(zhèn)干部來說,很多地方鄉(xiāng)鎮(zhèn)財政十分緊張,干部工資都兌現(xiàn)不了,可是并沒有幾個鄉(xiāng)鎮(zhèn)干部愿意離職另謀生路。我也見過很多基層干部拿著很低的工資,干著很辛苦的工作?;鶎拥拇_有很多兢兢業(yè)業(yè)的干部,我向他們致敬。但不管怎樣,當干部總體上要比其他很多職業(yè)好。越到上層機關,干部待遇越好。如果有個一官半職,更不消說了。如果當了官而又能獅子大開口,日子就更好過了。官做得更大些,張嘴氣吞山河,跺腳地動山搖,那份飄飄然,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想象的了。

清代朱翊清的筆記小說《埋憂集》里有一則故事叫《捐官》,講一個姓趙的布販子花錢捐了個通判。清代捐官本是合法買賣,但這個布販子太不通竅。按當時的規(guī)定,官員上任前需得引見。所謂引見,就是見皇帝。皇上問他做什么出身,為什么要捐官?趙某不會講漂亮話,直說了:“我私下以為做官比賣布生意更好些?!被噬洗笈锪怂穆?。趙某非常氣憤,跑到吏部大鬧,說:“既然奪了我的官,就該把銀錢退還給我!”吏部尚書哪里肯退錢呢?罰下去掌嘴五十,抽了一百鞭子,趕出吏部衙門。明代馮夢龍《古今談概》記有一事,說的是明世宗時通州邊事緊急,皇帝怒而殺掉兵部尚書丁汝夔。官員們感嘆說:“仕途如此險惡,做官還有什么意思?”有人卻笑道:“如果兵部尚書一日殺一個,那就不要做了;如果一個月殺一個,還是要做的?!?/p>

自古有道:千里做官只為錢。但時代畢竟不同了,現(xiàn)代官員不能再是這種心態(tài)??墒牵壳吧侔l(fā)財的思想,似乎仍在有些人心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伊渡:但是,能做官的畢竟是少數,能做大官的更加是少數。絕大多數干部只能在官場上庸碌終身。

王躍文:這就是那個西方寓言所說的,潘多拉盒子里還留有希望。官場上,升官的希望吸引著所有的人,他們愿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包括努力工作、小心做人、拍馬奉迎、投機鉆營、賄賂上司,等等。可悲的是很多人雖然如愿以償,卻喪失了人格和人性。幾乎有個規(guī)律,凡是拿錢買來的官,必然貪得無厭;凡是當孫子討來的官,必然欺壓百姓。有媒體披露,廣東省番禺市前公安局局長因貪污巨萬而被判極刑,可他在遺書中追悔莫及的卻是這兩大憾事:一是曾經花天酒地,卻沒有喝過路易十三,家里有幾瓶卻被抄家時沒收了;二是在香港等地出入那么多高級場所,有錢,也有資格,卻沒去住過總統(tǒng)套房。人性墮落到這個地步,真是荒謬絕倫!

我在小說里更關注的是殘酷的現(xiàn)實對人性的掏空和戕害,而不是簡單地揭露所謂黑幕。比方貪官一倒臺,身邊嘍啰一窩兒端且不說,他們的家人都會牽連進去。我吃驚的是他們全家男女老少貪污犯罪,居然可以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全家都是壞人,生活在一起怎么就不別扭?我的這種疑問顯然是迂腐可笑的。他們不但不覺得別扭,只要沒有東窗事發(fā),他們都以高等人自居,成天白著眼睛看別人。每見報端披露某某貪官落馬,妻兒老小盡數入獄,我眼里所見更多的是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人性悲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