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心理,歷來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一個人,如果掉進猜疑的陷阱,就會顯得非常神經質,他們往往事事捕風捉影,對別人沒有信任,甚至對自己也不那么相信。因此,猜疑心理不僅僅會損害正常的人際關系,更會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猜疑心非常重的人,就如同上文中的劉敏一樣,他們整天疑心重重,喜歡無中生有,認為每個人都不值得信任。
例如,有的人見到別人背著他講話,就會懷疑是不是在說自己的壞話;他人若對他的態(tài)度冷淡一點點,就會覺得是故意在冷落自己、敵對自己。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也要琢磨半天,并試圖努力發(fā)現(xiàn)其中的“潛臺詞”,所以他們與人交往是很累的,不但自己累,別人也會覺得累。更為可怕的是,這種人心有疑惑卻不愿意公開,喜歡在心里暗自揣測,這樣就會使誤會越結越深。
這些人,最終也會因為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露,而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猜忌心理:
猜疑心理,具體表現(xiàn)為,在交往過程中,自我牽連傾向太過嚴重。什么叫做自我牽連太重?就是總覺得其他什么事情都會與自己有關,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
猜疑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從惡意的想象開始,繞一圈之后再回到想象中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歷史上“疑人偷斧”的故事了。
一個人的斧頭丟了,他就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由于這個人有了這種想法,所以他再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tài),就覺得對方的一言一行都和偷斧子有關,結果,他用一堆假設去得出了一個假設的結果,斷定偷斧子的賊就是鄰居的兒子。但是,不久之后,他在山谷里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丟失的斧頭,回頭再去看那個鄰居兒子,就覺得對方一點兒也不像是偷斧子的賊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fā)展,幾乎都和這種惡意的想象有關。
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毕喾?,不相知,就會“長相疑”。不過,信任的缺乏,在很多時候,也和“自信”的不足有關。疑神疑鬼的人,看起來是在懷疑別人,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是在懷疑自己。有些人認為自己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就會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而那些相對自信的人,則不容易產生這種心態(tài)。
改善貼士:
猜疑心理每個人都有,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首先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自我反省。要想想自己的懷疑是不是理性的,如“疑人偷斧”中的那個農夫,如果在斧子丟失之后,冷靜地想一想:斧頭會不會是自己忘記帶回家了,或者丟落在路上了,那么就很可能找到斧子丟失的原因,而不是猜忌他人了。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是非??尚Φ?,然而我們卻往往陷入可笑的猜忌中無法自拔,這是因為我們缺乏客觀的自我反省。
其次,我們應該增強自己的自信。前面說過,很多猜忌心理是因為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因此,我們應該樹立起自信心。不要總想著別人會“算計”、“欺負”、“議論”自己。當我們充滿信心地去工作和生活的時候,就不會擔心自己是個弱者,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在挑剔、為難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