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獲“消隱”(1)

野性的力量:你就是你所期待的英雄 作者:(英)艾麗·哈里遜


重獲“消隱”

人,除非有勇氣遠離岸邊,他才能夠發(fā)現(xiàn)新的海洋。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

當毛毛蟲感覺到這是他最后一次蛻皮,到了要放棄“毛毛蟲”這種形態(tài)的時候,他哭喊、大叫,還是大動肝火?也許每條毛毛蟲的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但不論他多么感傷,他作為“毛毛蟲”的形態(tài)走到了盡頭,改變不可避免。到了作出決定的關鍵時刻。他的皮已經被拉長了很多次,已經長不出新的皮了。所以,毛毛蟲必須放棄“毛毛蟲”這個身份了。他必須找到勇氣從塵世中退隱,進入他的“繭”中,使他自己蛻變成一只蝴蝶。他必須欣然地接受由“死亡”到“重生”的進化。不幸的是,他不能同時既是蝴蝶,又是毛毛蟲。自然法則不允許。

在人類世界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是細微的變化也能引發(fā)輕微的恐懼和焦慮——調離職位、搬遷辦公地點、將改型產品退市、從某個項目或客戶撤走投資。所以,就算我們變得對工作毫無興趣,我們仍然呆在熟悉的團隊中;我們繼續(xù)對舊的產品進行改造,而不是陸續(xù)創(chuàng)造新產品;我們加大對舊項目和老客戶的投入,而不是尋找新項目和新客戶;我們拒絕作出犧牲——盡管我們知道早就應該蛻下舊皮,但就是一直死死不肯放手。

當提及更深層次的轉變時,我們的恐懼被放大。進入那個狹窄的“漏斗”,我們需要放棄過去的傳統(tǒng)、結構、習慣、信仰、個性和觀點,向著完全不同的新自我轉變。那也許意味著,住較小的住宅,踏上完全不同的職業(yè)道路;那也許意味著,關閉工廠,從根本上徹底改變產品策略來適應新市場;那也許意味著,為了把重心轉移到新興市場,將一個品牌從市場上退市,或者為了把重心轉移到某個特殊群體客戶,停止企業(yè)的某個業(yè)務;那也許還意味著,從一個衰退的行業(yè)(煤炭、打字機、錄像機、光盤等)中撤出投資,優(yōu)先投資于新科技。

通常,我們在新的自我還沒有開始現(xiàn)身之前就被邀請進入了“消隱”過程。我們被要求放棄過去的自我,而不知道將來的自我會是什么樣子。進入空無一物的、過渡階段的“開端”,這個階段寂靜無聲,給人帶來不安和茫然。在這里,我們也許會覺得,什么都沒有發(fā)生;我們也許會覺得迷失,對將來的方向不確定;我們也許會覺得無趣或者失落,渴望改變,但新的自我還未呈現(xiàn);我們也許會覺得日子過得空虛,我們的目標朦朧不明,生活沒有方向。有時,我們在“開端”階段停留幾周,有時候是幾個月,有時候甚至幾年。

盡管我們拼命地想采取行動,但是,我們不知道應該采取什么行動。我們經常會感到疑惑:新的自我是否將會在這一轉變過程的盡頭出現(xiàn)?被這些擔憂所困擾,我們也許會傾向于退回到熟悉的已知世界,設法變回漸漸消隱的原來的那個自我?;蛘?,跳過這一過渡階段,不夠徹底地放棄舊的自我,直接形成新的自我。向這些恐懼屈服,我們縮短轉變的循環(huán),在轉變過程中,錯過了探索自己深層次渴望的良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