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模式”有多獨特?(2)

真實的中國:中國模式與城市化變革的反思 作者:黃亞生


中國特色

在討論“中國模式”的細節(jié)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觀察這么一個國家,它具有下列特征:政府儲蓄率在6年之內增加了1倍;基尼系數(shù)(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是0.45;工資增長落后于GDP增長;100家最大企業(yè)中,75%的資產是國資;政治上沒有競爭;對外資非常開放;工業(yè)化速度非???,10年內農業(yè)就業(yè)減少了1/3。

如果你認為這是在講中國,你沒有全錯。2009年7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全球智庫峰會上披露,政府儲蓄在1992年占GDP的4.4%,2007年該比例提升至8.1%,增長近1倍。雖然中國收入分配不均世人皆知,但之前很多學者認為,只要能夠維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基尼系數(shù)接近拉美無關緊要。國內外有很多經濟學家對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加速都持肯定態(tài)度,“國進民退”和多年來偏重外資,輕視私營資本,也都是我們的“中國特色”。

巴西奇跡

但實際上,上面提到的國家并非中國,而是20世紀60年代的巴西。1964~1988年,巴西是軍政府執(zhí)政,巴西政府利用其強大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它實行高稅收政策,然后將資金投向工業(yè)園區(qū)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項目,而非公共教育和衛(wèi)生;它實行“強迫工業(yè)化”政策,用行政手段而非市場價格征收土地。

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巴西的經濟飛速增長。1968~1974年,巴西的GDP每年增長11.4%,和現(xiàn)在的中國非常相似,這就是所謂的巴西的“奇跡年代”。從尊重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不能把“國進民退”這種國家主導的經濟模式視為中國特色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不能認為只有這種模式與中國的文化和體制結合起來才會產生GDP奇跡。

中國現(xiàn)在的狀況和取得的成績,巴西都曾經歷過,所以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發(fā)達國家對“中國世紀”和“北京共識”的贊譽只是針對中國的。要知道,當時很多評論家都預言,巴西將成為西半球巨人,可以在經濟和政治上挑戰(zhàn)美國。

但巴西后來的發(fā)展如何?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巴西的經濟和政治動蕩不安,整個80年代,巴西的GDP增長為零,被拉美學者稱作“失去的10年”。巴西在20世紀50年代初,人均GDP相當于臺灣地區(qū)和韓國的2倍多,到2010年約1/4。八九十年代高度通脹,爆發(fā)多次金融危機,經濟發(fā)展速度緩慢,政治上也不穩(wěn)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