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題。一剩女屢次相親都沒有結(jié)果,她經(jīng)常說:“我的要求根本不高,為什么找不到合適的呢?”她才貌尚好,收入中等,你認為她適合找一個什么樣的結(jié)婚對象?
A.有車有房,父母皆有退休金
B.學歷高收入高,未來潛力無限
C.性格好,懂生活,疼老婆
D.各項條件一般般,綜合素質(zhì)還可以
你也許會說,ABC任意一項就非常好了,剩女年紀大了,婚姻優(yōu)勢不在,選D也沒什么不好。剩女小姐可不這么想,她嫌A性格太差長相欠佳,嫌B家里有生病的老人,嫌C沒出息,至于D,更加沒感覺。如此鮮花,難怪連塊落腳的土壤都找不到。
剩女小姐的情況,與下面這個例子很相近:國外有一年輕美女,有一天在社交網(wǎng)站發(fā)了一個帖子,說自己想要找一個年薪50萬以上的男人,她禮貌地說:“我知道這個網(wǎng)站不乏這樣的人,真心想問問你們,怎么樣才能嫁給你們這樣的人?”
一個男人很快回復了她,首先他表明身份,說了自己的工作和薪金,然后說這個女孩的想法太過簡單,是在用美貌兌換金錢。但是,美貌年年都貶值,而這些男人的能力只會增加,資產(chǎn)也會增加,結(jié)論就是娶她太不劃算,最多談?wù)剳賽?。他建議這個美女:“與其嫁一個年薪50萬美元的,不如自己成為年薪50萬美元的?!?/p>
很多時候,有人片面地理解了婚姻的“互補性”,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固然沒有錯,但也要先看看自己的條件,看看是否“門當戶對”,結(jié)果往往高不成低不就,白白耽誤了大好青春。而且,這些剩女們并沒有仔細想這樣一個問題:在婚姻中,自己能夠奉獻什么。一旦她們愿意仔細想想,擇偶的眼光就會大大不同。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結(jié)婚,不是你喜歡某個人,而是你喜歡某一類人。”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乍聽起來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對勁。的確,人們選擇的肯定是某一類人,但如果身邊的這個人換了張臉,或者換一個小習慣,當初自己真的還會選這個人嗎?愛情是微妙的事,只能落實到個體的人,而不是從某一類中挑出一個,所以,這類偽心理學理論看似合理,其實只是空口大道理,沒什么實質(zhì)意義。還不如說得俗一點粗一點:結(jié)婚,多數(shù)時候是缺啥補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