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年前言中中日之戰(zhàn)(3)

為什么是毛澤東 作者:任志剛


從一師后期開始,博學(xué)多才的毛澤東由于對社會有透徹的了解,對社會力量的變遷有遠比常人深刻的把握,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常常做出正確的預(yù)測,這也是他讓他的追隨者感到神奇所在。等他去世后,有人總結(jié)說,他一生大約準確的大預(yù)言多達24個。

辛亥革命后分裂的痛苦經(jīng)歷,使許多人開始考慮深層問題,中國國民隔岸觀火,共和制根本沒有基礎(chǔ)。救國斗爭屢遭失敗,有實力的全力以赴保護的是自我利益,清流們無力地高喊口號。不甘沉淪的一些知識分子在迷茫中想挖掘思想根源,1915年9月,陳獨秀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

由于后來陳獨秀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人,更主要的是共產(chǎn)黨獲得了勝利,所以有意無意之間人們放大了文化界的作用,這一點要引起注意。一般來講,我們說的人世間的力量是指物質(zhì)的力量,人類之所以超越其他生命而統(tǒng)治地球,是因為人類的智慧在于學(xué)會借助自然之力,但精神在某種情況下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當精神力起了主要作用的時候,往往會讓人產(chǎn)生神奇的感覺,所謂的神奇指的就是這不是常態(tài),而是特殊事例。所以我們的社會要進步,不能僅僅是建立在精神上,最終還是要建立在物質(zhì)上才是牢靠的。在毛澤東的領(lǐng)導(dǎo)下,我們靠著地道戰(zhàn)打擊日本侵略者,我們靠著小米加步槍趕走蔣介石,我們靠著不怕死的勇氣打敗美國人。但我們不能永遠靠著血肉之軀戰(zhàn)勝鋼鐵,敵人有的我們也要有,只有這樣才會有子子孫孫永久的和平。有了精神的力量,我們還要有物質(zhì)的力量,這是我們的使命。

許多人有一個誤區(qū),以為毛澤東時代天天在搞運動,不搞生產(chǎn)。這是個誤傳。那個時代是高唱歌曲的同時,手里拿著鋤頭、錘子和鋼槍勞動的時代,是無私奉獻的時代。當然后來中國人也沒有閑著,不過是各顧各,直接為了自己利益而努力了,我們得承認這樣可能更自覺。但有兩點需要提請注意,第一,市場經(jīng)濟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前人積累的基礎(chǔ)上的;第二,可以肯定地說,要論精神境界,這兩種勞動不是一個層面上的,為了私利再積極也無法和無私相提并論。

當時,楊昌濟為《新青年》寫文章,還向?qū)W生們推薦這本雜志。毛澤東雖有做文字游戲的天賦,但在讀了《新青年》后,毛澤東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思想層面,這是毛澤東進入到另一個臺階的信號。我們常常能夠感覺到文章好壞在于思想而不是文字,有無思想是人生分水嶺。魯迅的文字并不是那個時代最佳的,但他超然于同時代,就是他有思想,他在指責那個吃人的社會,他在歡呼徹底的革命,而其他文化名人只是文字堆砌游戲的愛好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