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人劉瑾,也有自己的苦衷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考慮到歷史上太監(jiān)干政的種種禍端,明令禁止太監(jiān)干預朝政。但規(guī)矩很快就被打破了。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被封為燕王,本來只能扎根邊疆一輩子,替朱家王朝抵抗蒙古人。但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草率實施的削藩政策很不得人心,在王室中引起了強烈的抵觸情緒。朱棣趁機舉起了靖難大旗,經(jīng)過與朝廷持續(xù)三年的戰(zhàn)爭,成功地把侄子建文帝趕下臺,奪取了皇位。在戰(zhàn)爭過程中,以鄭和為代表的一幫太監(jiān)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朱棣上臺后,自然對他們封賞有加。朱棣還讓鄭和組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遠洋船隊,讓一個太監(jiān)擔任特使,代表天朝皇帝與西洋各國元首們打交道。
到了朱棣的孫子宣宗朱瞻基執(zhí)政時期,因為朝中奏章太多,過于繁雜,就讓太監(jiān)代替自己行使批閱權。從此,大明王朝就有了一個聲名顯赫的職業(yè)——司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這個工作一看就得有些技術含量,至少得識字,而且得有一定水平吧,不然那些好舞文弄墨的大臣寫的奏疏,你根本就看不懂。這樣,朱元璋制定的太監(jiān)不能讀書學習的死板制度,也肯定要被打破了。
秉筆太監(jiān)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崗位,只要會蓋章就行了——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皇上的命令,沒有蓋章就沒有法律效用,而什么文件能蓋章,往往不是取決于皇帝本人——明朝很多皇帝都不看重主業(yè),更喜歡煉丹、打架,做木工活等副業(yè)——而是取決于太監(jiān)。明朝最著名的四大太監(jiān):鄭和、王振、劉瑾和魏忠賢,除了知名度最大的鄭和是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在歷史中以外,其他三個都是不好惹的主兒,偏偏王守仁就趕上了一個:劉瑾。
在正史中,劉瑾被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蛋,是一心危害大明江山的陰謀家。這樣的結論顯然有夸大之嫌。對于一個太監(jiān)來說,謀權篡位、改朝換代自己能得到什么呢?他們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天下人不會接受一個閹人做皇帝。
細讀中國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自相矛盾,無法理清邏輯順序的記錄。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劉瑾不是十惡不赦的敗類,文官們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天使,他們之間的斗爭,不能簡單地歸于正與邪、善與惡的對抗,只是爭奪對于小皇帝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罷了。
在東漢與后唐末等個別時期,太監(jiān)的勢力一度非常膨脹,他們不僅掌握了國家大權,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生死。一不高興,就把皇帝殺了,另立一個。而在明朝,這種情況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在熹宗天啟朝權傾一時,風光無限,但是熹宗死后,面對新皇帝朱由檢的攻擊清算,他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