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類則是蔣介石平日重要辦公處所周邊暫時休憩地點,此類處所雖有行館性質,但因涉及蔣介石行程規(guī)劃安排與戒護需要,因此較為隱秘而不為人知,相較之下,他卻比較常在此逗留。
例如陽明山中山樓作為“國民政府”重要的接待外賓地點,又是“國民大會”會場,外圍就有不少據點讓蔣介石開會前暫時休憩,甚至泡個溫泉舒緩身心。木柵“革命實踐研究院”(中興山莊)是國民黨培養(yǎng)干部的重要場所,據說山莊內也有一處給蔣介石暫歇的行館,名為“木柵別館”或“草廬”;草廬東邊有座漂亮的“萃湖”,一說蔣介石與宋美齡還曾在此泛舟。
又如“總統(tǒng)府”旁、目前臺灣“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所在地的“博愛賓館”,據聞當年是蔣介石或宋美齡午間休憩場所,同時由于當時圓山飯店并未改建,因此包括顧維鈞、蔣廷黻、孔祥熙、宋子文等人抵臺,都曾在此短暫居住,也是蔣介石定期召開主持“宣外小組”會議的地點。
當年日據時期的皇家建筑均改建為蔣介石行館
環(huán)境清幽、隱蔽性強,足以應變突發(fā)狀況,是蔣介石選擇行館的共同特點。但蔣介石行館雖多,究其根源,幾處最具代表性的住所,還是要追溯到日據時期,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11 天的“行啟”行程而興建的代表性建筑。
當時日據臺灣總督田健治郎積極鼓吹天皇赴臺“行幸”,提前數年準備,花盡人力與物力,盛大準備迎接工作,并在景區(qū)興建多座行館,共花費100 萬日元,相當現今新臺幣10 億元,但未料大正天皇因病無法成行,乃由攝政皇太子裕仁代行。22 歲的裕仁因此于1923 年4 月16 日在基隆登陸,成為唯一到過臺灣地區(qū)的日本天皇。
田健治郎為方便裕仁休憩而修建的皇家建筑,不但精致豪華、用料講究,造型多依當時日本流行的日洋混和風格設計。例如草山御賓館、草山行館;日月潭邊涵碧樓擴建了八間貴賓館作為太子行館;阿里山祝山林道旁也修建了貴賓館。裕仁離臺后,這批貴賓館成為日本皇族或政要到臺旅游時的落腳據點。直到臺灣光復,這批平日貴賓館連同其他各類事業(yè)單位招待所,改由國民政府駐臺各單位應用,也成為日后蔣介石行館與臺灣各類景區(qū)高級招待所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