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斯特太太解釋道:“父母那一代是將全部都給了孩子,從沒為自己留下什么。但我認為我們這些在二戰(zhàn)之后成長起來的孩子并不想像他們那樣生活。我們也想得到一些能夠帶來樂趣的東西。”羅蘭·墨菲認為自己2.5萬美元的年薪可以輕易滿足自己的購物欲望:“我的信貸要比現金多。我能買到的東西永遠都大大超出我所擁有的現金購買能力范圍。當我想到西爾斯 說我可以用貸款購物時,我就覺得可怕,我們可以用車拉走那里價值7000美元的商品?!?
美國消費者已經與持續(xù)的通貨膨脹共同“生活”了10年以上,他們漸漸接受了這個嶄新的真理——這個如今被富人、窮人和中產階級普遍認同的真理。物價的持續(xù)上漲被看做是美國生活中恒久不變的“固定裝置”,是每一筆交易中必須被考慮的因素。多年來,坐鎮(zhèn)華盛頓的許多政治領導人都曾許諾抑制通貨膨脹,而美國民眾卻變得越來越不相信這種許諾。每屆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打擊都會以失敗告終,每次物價都會重新不緊不慢地增長,每次通脹率最終都會達到一個更加“燦爛”的高峰。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大多數美國公民已經懂得根據自己的經驗在實戰(zhàn)中吸取教訓。他們不僅認為盡早購物是明智的,并且堅信應該為現在購物提前借錢。即使銀行利率較高,他們認為用明天發(fā)生通貨膨脹的錢來償還今天用于購買汽車、電視和房屋的貸款是正確的做法。只要工資能夠持續(xù)隨物價上漲而上升,那么工資就永遠比借貸有優(yōu)勢。在美國人看來,如果通脹持續(xù)存在,債務人就會受益,而儲戶就會受損。蓋洛普經濟調查公司研究主管杰伊·施米德斯坎普(Jay Schmiedeskamp)認為,這種新的行為模式可以在對消費者態(tài)度的一系列調查之中有所反映?!皠x車已經失靈,”他說道,“通貨膨脹并沒有減緩人們過度消費的步伐,這算得上是一個歷史性轉變。通脹曾經是一個剎車裝置,只要它一發(fā)揮作用,人們就會停止消費??扇缃襁@不會再發(fā)生?!?/p>
一脈相承的“謹慎消費”理念,即祖輩們“今日存錢、明日無債”的舊式警告,已經被完全顛覆,聰明的年輕消費者如今恰恰與其背道而馳。這種理念的影響力并不是失去理性或違反公益,祖輩們其實并不理解,正是“貸款”和“購物”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fā)展。
通貨膨脹在動搖市場上某些經濟假設的同時,也造成了政治舞臺的不穩(wěn)定。作為消費者,美國人要被迫更多地關注當下和短期決定,而非為長遠未來做打算。盡管卡特執(zhí)政期間美國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但幾乎每個美國人都為物價上漲感到焦慮,超市購物變成了每天例行的生活瑣事,這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在跑步機上越跑越快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