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脫于無常便可得清凈(2)

佛家養(yǎng)生大道 作者:張其成


各位可能會說,我又不是佛,哪那么容易擺脫無常帶來的人生困惑?但按佛家所說,每個人都是佛,是菩薩,只不過還未悟道,是未得道的菩薩。那么獲得解脫的圣人與同處世間的凡夫有何不同呢?佛教認為,對普通人來說,順境中容易增加貪念,受苦時容易增加嗔恨,不苦不樂又會增加愚癡;對于得道者來說,“多聞于苦樂,非不受覺知,彼于凡夫人,其實大有聞;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舍,不順亦不違”(《雜阿含》第470經(jīng))??梢?,大家經(jīng)歷的也許相似,但感受到的和做出的反應(yīng)卻有很大差別,關(guān)鍵在于明白的人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zhì),于是不再有所執(zhí)著,就得到了自由,得到了超脫和心靈的清凈。

是否只有菩薩才算得道,凡人就只能在人欲中受煎熬呢?首先,你可能要問菩薩是什么樣的人呢,簡單地說,是上求佛道,下濟群生者。菩薩發(fā)心,往往因為不僅感覺到自身所受諸苦的煎熬,更產(chǎn)生了對眾生的深切同情,從而產(chǎn)生了普度眾生的大愿。對于喜歡佛學(xué),又并未深入的人來說,要做到盡量多地為眾生服務(wù),為求道精進,的確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學(xué)習(xí)和感悟的過程中,我們能獲得的是迥異于俗世悲喜的純凈愉悅。重要的是不避世,不試圖硬生生地擺脫無常的世間,而是在當(dāng)下遠離貪念,求得內(nèi)心的平靜。

現(xiàn)下有許多為慈善而努力終身的人,其目的不是為了給自身謀福利,而是以他人的福祉為先,超脫了私心,不為利益,以己心推人心,這就是一種對抗無常的修行。無所求就能無所苦,也許幫助別人自身也要奔波勞碌,但是心靈必然是清凈無負擔(dān)的,福報也會不斷累積。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的無常觀并非如世人所理解的那樣是悲觀消極、教人出家避世的,相反,它承認人有能力與權(quán)利去追求最高尚最深刻的快樂,即無私和施與,并指出了可行之路。如果拋卻某些人因理解偏頗,所行不當(dāng)帶來的不良影響外,其積極意義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對人亦更為尊重、關(guān)心。心若不凈,容易得病,心病是比身病更難醫(yī)治的,佛家養(yǎng)生更重養(yǎng)心,人在世間而有一顆相對出世的心,身雖要處理繁雜瑣事,但因有了佛家的信仰為支撐能不心勞,就可以笑看人生各種變故,只當(dāng)做是人生的一種經(jīng)歷,提高修為的一種歷練,如此便能處變不驚,更能從容地對待人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