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的吶喊》第一章 夢想(13)

印度的吶喊: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作者:(美)阿南德·格里哈拉達斯


這很不尋常,但又十分尋常:美國將這種風格賦予她的人民,而且一直如此。我父母用這種借鑒來的美國遺產、這種自我發(fā)明來養(yǎng)育我們,但這不是我們印度的遺產,那個他們大體上盡力維護的遺產。美國生活的這個層面,按照傳統(tǒng)印度價值觀是不允許的。父母教育我們像印度人那樣尊敬老人,像印度人那樣為家庭犧牲,不讓我們沾染美國的消費成癮。但是他們也反復教育我們要塑造自我,走自己的路。他們不像別的印度父母那樣強迫我們當工程師或醫(yī)生:這么做會剝奪我們的自由,而自由正是他們日益欣賞的東西。他們不會為我們選擇印度裔美國人青睞的數(shù)學和科學學校,而是提倡心靈解放、教授繪畫和歷史以及文學的私立學校,讓我們感覺自己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有好多種生活方式可以選擇,而這正是他們童年所欠缺的。高中時,我讀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沉迷于小說中誘人但前途并不光明的自我創(chuàng)造,這是其他印度父母萬萬不肯的,而我父母卻愿意花錢培養(yǎng)我的這種精神。

所以古怪的是,我現(xiàn)在反倒來印度重塑自己。這種命運無論是父母還是我都不曾想到。有時我想知道他們是否感覺被遺棄了,不僅是被我,也是被導致國家興亡的無形力量。我自己想過:如果他們是為我們離開了那片停滯的土地,如果他們是為我們在西方白手起家創(chuàng)造了新生活,如果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節(jié)衣縮食,做出犧牲只為讓我們的前途更光明,那么現(xiàn)在我又回到了這片他們離去的土地,這意味著什么呢?最初,我眼中的印度是陌生的:陌生的人群,陌生的措辭,探聽老家的問題是陌生的,對我的到來缺乏熱情是陌生的。我的老觀點還沒有變——印度是個讓人疲憊的經濟困難的國家,所以我只看到那些過去見過的東西。事實上,在麥肯錫工作讓我看不到印度的艱難困苦。過了一段時間,我感覺這是問題的一部分。在商業(yè)領域工作,我只能接觸事情的表面,不能深入并直觸印度的真實情況,而這些年來吸引我、激怒我、讓我蒙羞的正是這些東西。

后來,寫作被證明是一個更好的接觸方式。當然,我大學畢業(yè)后就將寫作夢想擱置一邊。但是在孟買生活一年后,我變得不安分起來,這個夢想再度萌發(fā)。從高中最后一年一直到大學畢業(yè),我一直在為《紐約時報》撰稿,我珍愛這份報紙。大學一年級時,我曾嘗試以印度裔的身份為《紐約時報》撰寫稿件,但是沒有成功。在印度生活了一年以后,新的機會出現(xiàn)了?!都~約時報》全額收購了《國際先驅論壇報》,將后者變成它的全球版,要在亞洲地區(qū)招募新通訊員。我在巴黎和新德里參加過幾輪面試,又寫了一篇辨析“新孟買”(Mumbai )和“老孟買”(Bombay )名稱的實習稿,順利成為該公司現(xiàn)代在孟買的第一個通訊員。告別咨詢業(yè),我一點兒都不遺憾。

我一下子投入到新生活中,成了一名新聞記者,比過去還要深入地接觸印度。書架上擺滿了關于印度的書籍,周末時我坐在床上看著十幾個選題,就好像它們本身就能教給我關于種姓、印度民主、克什米爾、最重要的實業(yè)家的東西。我開始學習印地語。我列了一張單子,把我認為應該認識的孟買人全寫下來,一個個地去拜訪。從我能找到的每一個人那里汲取選題靈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