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類天線(8)

念力的秘密:釋放你的內(nèi)在力量 作者:(美)琳內(nèi)·麥克塔格特


愛因斯坦欣賞玻色拿出的證據(jù),并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讓玻色的理論得以發(fā)表。另外,受玻色的啟發(fā),愛因斯坦自己也開始研究氣體中的原子(它們一般以雜亂無序的方式振動)會不會在某些環(huán)境或溫度下開始同步行動,就像玻色的光子一樣。經(jīng)過一番計算,愛因斯坦得出了哪些條件可以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公式。但當檢查數(shù)字時,他以為自己在計算中犯了錯誤。因為根據(jù)他計算的結果顯示,在某些異常低的溫度下(例如,絕對零度以上的幾開),一些十分怪異的事情將會發(fā)生:平常以多種不同速度運動的原子會慢下來,達到一模一樣的能量水平。這時,原子會失去個體性,在外表上和行為上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愛因斯坦的數(shù)學軍火庫中沒有一樣武器可以將它們分開。他意識到,如果這是真的,他就是偶然遇上了一種完全有別于宇宙中任何已知特性的嶄新的物質形態(tài)。

愛因斯坦發(fā)表了他的發(fā)現(xiàn),又借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但愛因斯坦從不確信自己是正確的,而其他物理學家也是如此,他們直到七十多年后的1995年才最終相信。1995年6月5日,實驗天文物理學聯(lián)合學院的埃里克·康奈爾和卡爾·維曼設法把一小批銣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之上1700億分之一度(此項研究計劃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贊助)。這是一個壯舉,需要先用一個激光網(wǎng)捕捉原子,再施以磁力。然后,到了某一時間,一批包含大約2?000個原子的原子群(其厚度為20微米,相當于一張普通紙張的五分之一)的行為開始變得跟周遭的原子云不一樣,變得就像一個展開的單一實體。雖然它們還是氣體的一部分,但行為卻更像是固體的原子。

四個月后,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成功復制了同一個實驗,但使用的材料是鈉。因為這項成就,他與康奈爾和維曼同獲2001年的諾貝爾獎。幾年后,克特勒與其他科學家又成功證明分子也可產(chǎn)生同一效應。

科學家相信,愛因斯坦和玻色的理論可以解釋一些才剛開始在次原子世界被觀察到的特性:超流性和超導性。超流性是某種液體可以不斷流動而不會喪失能量的狀態(tài),有時甚至能自行從密封的容器中滲漏出;超導性則是見于電路中電子的相似特性。在超流性或超導性狀態(tài)下,液體或電力在理論上可以用不變的速度永遠流動下去。

克特勒發(fā)現(xiàn)了原子或分子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另一個驚人特質:所有原子或分子完全和諧地擺蕩,就像激光中的光子(這些光子表現(xiàn)得就像一個巨大的光子,彼此以完全和諧的節(jié)奏振動)。這種組織性會讓能量變得異常高效率。普通的光只照得到三公尺遠,但激光束卻可以照到三億倍遠。

暴露在只比宇宙最低溫度高幾度的溫度中,科學家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原子和分子大大減低速度、近乎靜止不動時產(chǎn)生的特性。不過,之后波普與他的科學團隊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生物體發(fā)出的微光一樣有類似的特性。這種特性原是不應當發(fā)生于“沸騰”的生物體體內(nèi)的。尤有甚者,波普在植物、動物和人體身上測量到的生物光子都是高度和諧的。它們就像是單一的超功率頻率——這現(xiàn)象又被稱為“超輻射”。德國生物物理學家弗勒利希早前就提出過一個模型,指出這種秩序性可以出現(xiàn)在生物系統(tǒng)中,而且扮演著核心角色。他的模型顯示,在像人類這樣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里,內(nèi)在的能量可以創(chuàng)造千絲萬縷的關系,讓各部分不會各唱各調(diào)。在自然界已知的最高量子秩序下,流動的能量可以組織成一種巨大的和諧狀態(tài)。當我們說次原子粒子是“和諧”或“有秩序”時,指的是它們受到一系列共同電磁場的高度連接,猶如是對在同一頻率共鳴的音叉。這時,它們不會再各行其是,反而開始變得像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樂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