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關系》薩嫩,1981年7月31日(2)

論關系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我知道我不愿得到這樣膚淺的答案,所以我要探索問題的根源。是教育的問題嗎?還是因為我作為一名男性想要控制對方、占有對方?抑或因為我太依戀對方而不愿放手?我是否能意識到但凡兩個人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墮落?這里的墮落指的是我會產(chǎn)生嫉妒心理,會十分焦慮而且深感恐懼。我們都很清楚過分依賴的后果是什么。這可否歸結(jié)為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認為,雙方最初產(chǎn)生淺層次的相互依戀,之后產(chǎn)生情感層面的依戀,繼而形成情感上的依賴,既溫情又充滿浪漫色彩。倘若超越這些層面,是否還存在更深層的問題呢?你聽明白了嗎?我們正在從膚淺的表層步步深入,這樣我們就能依靠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源了。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我怎樣才能找到這個根源?你又如何發(fā)現(xiàn)這個根源?你是否為了找尋答案,找尋這個根源而百轉(zhuǎn)千回、絞盡腦汁?是否可以認為你尋覓答案是為了讓大腦和思想獲得安寧?因為如果能夠總覽問題全貌,我們就不再焦慮不安。我們所做的并不涉及欲望和意愿,我們只是在密切地觀察,僅此而已。我們是否正在一起仔細觀察,然后慢慢看到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產(chǎn)生的基礎,看到問題的根源和深層原因?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嗎?考慮一下,然后請認真深入進去。我跟別人的不同是不是主要基于這個個體概念?從生物角度來看,我們彼此不同,但真正的原因是那些深層的能將人區(qū)分開來的個體行為。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嗎?抑或還有更深的根源,更深的層面?先是感官和知覺層面的反應,然后有了情感層面的反應,溫情而浪漫,再之后就是彼此依戀,還有如影隨形的“墮落”,是這樣嗎?還是個體之間的不同本就有其深刻的限制條件?人們會說:“我是一個個體,他(她)也是一個個體,我們都是相互分離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因而個體之間的疏離是一種基本的普遍現(xiàn)象?!笔聦嵐嫒绱藛幔?/p>

這是一種基本現(xiàn)象嗎?還是教育使你我他成為單獨的個體,讓我們都要按自己的方式去實現(xiàn)自我價值,所以從一開始我們的方向就截然不同了?也許我們會像兩條平行線一樣并行不悖,永不相交。而我所做的就是努力與他人交叉、相遇,努力地與之和諧共處,并努力讓自己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哦,親愛的,你真棒!我們就這樣不斷地努力,然而卻永不相交。

假設這就是問題的原因——似乎它就是問題的根源——那么個體獨立存在是客觀事實嗎?或許這僅僅是我個人一直堅守、珍藏并不斷加強的錯誤觀念,其背后并無真憑實據(jù)?如果說上述論斷無效,那么我將確信無疑,個體獨立存在只是一種錯覺。此外,我還得審視一下大腦是否能夠擺脫這種錯覺,進而認識到其實從心理層面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是相似的,并不那么與眾不同。雖然從生物角度來說我和他人是不同的,但是論心理,全人類的意識都是相似的。一旦我意識到這一點,我和他人的關系就會發(fā)生徹底的改變。我說的意識并不是我理性地知道,而是我能夠深刻理解這一點并把它牢牢放在心底,溶于血液,滲入整個軀體。這種變化是不可避免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