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驚人的相似:攝影師將鏡頭對準自己(6)

自動對焦:當代攝影中的自拍照 作者:(英)蘇珊·布賴特


早期:圣人與罪人

在攝影相對來說并不算長的歷史中,有一段時期自拍照尤為盛行。包括19 世紀后期(伴隨著技術(shù)進步以及攝影被當作一種國家工具)、20 世紀上半葉(現(xiàn)代主義時期)、20 世紀70 年代與80 年代早期(結(jié)合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對種族、性與性別問題的探討)以及20 世紀90 年代和21 世紀初(這一時期中許多藝術(shù)家和攝影師在更為全球化的語境下隱喻地表達了民族認同的問題)。

19 世紀下半葉(攝影術(shù)突飛猛進的時期),歐洲出現(xiàn)了兩種風格不同的自拍照,它們都運用了角色扮演或裝扮技巧。一種風格并不華麗,照片中的藝術(shù)家擺出一副學者的樣子,他們通常坐在桌旁讀書,或在四周擺設大量私有物品以顯示他們的富足。另一種風格則高度戲劇化,照片中的人物身著精心制作的服裝假扮成某個角色。

英國攝影師弗朗西斯· 弗里斯(Francis Frith,1822 ~ 1898) 和羅杰· 芬頓(Roger Fenton,1819 ~ 1869)、法國人像攝影師納達(Nadar,1820 ~ 1910)、攝影師夏爾勒· 內(nèi)格爾(Charles Nègre,1820 ~ 1880)、作家皮埃爾· 洛蒂(PierreLoti,1850 ~ 1923)、畫家亨利·德·圖盧茲- 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 ~ 1901)以及美國人像攝影師拿破侖·薩洛尼(Napoleon Sarony,1821 ~ 1896)所創(chuàng)作的自拍像或自畫像,都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的興盛富足以及他們對財富的炫耀。伴隨著殖民主義、浪漫主義、旅游業(yè)“黃金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們對異國情調(diào)的狂熱追捧,這些肖像作品初看或許帶有某種娛樂性,但實際上卻揭露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觀念并且體現(xiàn)了人們對異國異族等“他者”的濃厚興趣。它們的創(chuàng)作初衷并沒有惡意,只是出于娛樂的目的,但這種對異國情調(diào)的癡迷以及文化和種族所導致的偏見在無形之中使其擁有了極為罪惡的一面:科學客觀的相機與偽科學的顱相學的結(jié)合衍生出一套將人按照“類別”進行劃分的規(guī)則和系統(tǒng),繼而引發(fā)了優(yōu)生學實驗以及通過種族和字數(shù)實現(xiàn)的社會控制。

卡斯提格里昂女伯爵(Countess de Castiglione,1837 ~ 1899)在其肖像照中塑造的多個女性角色與同時期許多男性攝影師鏡頭下盛裝打扮的人物角色相比更具挑戰(zhàn)意味。在長達40 年(1856 ~ 1895)的合作中,攝影師皮耶森(Pierre-Louis Pierson,1822 ~ 1913) 為女伯爵拍攝了400 多張精美絕倫的肖像照片。照片中的她身著華麗的服飾,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神話人物和藝術(shù)史中的人物。隨著女伯爵的衰老,這些照片愈發(fā)顯得古怪,甚至帶有某種欺騙性和迷惑性,最終她只允許攝影師拍攝自己身體的局部。但一張展露了她浮腫、衰老的雙腳的照片似乎告訴我們:她并非愛慕虛榮,她清楚地意識到美麗的無常與易逝以及死亡的必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