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和仡佬族也是壯侗語族中的重要民族,這兩個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也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海南和貴州,相對比較分散。
黎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人口約為120萬。
通用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的黎語,不同地區(qū)方言不同。在接近漢族和各民族雜居的地方,黎族群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指海南方言)、苗語等。過去無本民族文字,1957年曾創(chuàng)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海南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下穿緊身超短筒裙。黎族服飾最具特色的部分是頭飾,黎族婦女喜梳發(fā)髻于腦后,男子也結髻纏頭,其發(fā)簪多是箭豬毛、牛骨或金屬制成。婦女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huán)、耳環(huán)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huán)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qū)的居民還有文面、文身的風俗,古代稱為“雕題”。目前這種習俗已基本消失。
黎族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日食三餐。黎族農民喜用生魚生肉制作酸魚、酸肉,用煮得半熟的熱干飯,把切好的魚、肉與飯混淆均勻,再加些鹽,盛于缸壇中,密封發(fā)酵,七天后取出吃用。另有一種俗稱“南殺”的漿類作料,取料于牛、豬、鹿的脊椎骨,或野菜類,斬碎后用半熟的熱干飯拌攪、盛入罐中,一個月后取出煮熟吃。竹筒飯也是黎族飲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黎族人普遍愛好喝酒,其酒的種類也極多,如山蘭(旱稻)糯米酒、米酒、粟米酒、番薯酒、芭蕉酒、野果酒等,以糯米酒最為有名。
黎族民居大多都是茅草屋,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構成,十分原始和簡單,其中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因外形像船篷而得名。
黎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村不婚。男女婚前戀愛自由,但結婚往往由父母決定。古代黎族青年男女約在十三四歲成年之后就可以結交異性。黎族兒女成年后就在父母屋外另建房屋,稱為“寮房”。它是有情人對歌、玩樂和幽會的場所,凡是不同血緣集團的男子,都可到“寮房”中找尋情人,吹簫唱歌,傾訴愛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