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語支各族,在中國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等西南省份。屬于該語族的民族有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納西族、基諾族、土家族、白族。總?cè)丝诩s2000多萬人。
彝族
彝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稱為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北部,主要聚居區(qū)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和六盤水地區(qū)。彝族人口數(shù)約為780萬,為中國第七大少數(shù)民族。另外,彝族在今越南也有分布。
彝族的通用語言是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又可以細分為六個方言,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詞匯和語音上。彝族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囊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jié)文字,后來中國政府于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規(guī)范試行方案》,確定819個規(guī)范彝字,并開始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絕對可以用美輪美奐來形容,它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根據(jù)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來分,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和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干式樣。如涼山、黔西一帶的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婦女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xí)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lǐng)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女子的服飾都是用手工一針一線縫合而成,一件衣服的成型往往需要一兩年。
彝族在飲食上與其他民族相同的是一日三餐制,大部分地區(qū)主食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彝族有一個獨特的傳統(tǒng),漢族稱之為坨坨肉,是把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切成拳頭大小的一大塊來煮食。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味道上,彝族喜食酸、辣。彝族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jié),有“有酒便是宴”的說法,而對菜肴則不甚在意。主人斟酒,客人必須雙手接飲,哪怕只是用嘴舔一下,主人也會露出滿意的微笑。常把酒倒進大碗里,你喝一口遞給我,我飲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碗酒,人們稱彝族這種喝酒方式為“轉(zhuǎn)轉(zhuǎn)酒”。
彝族飲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當(dāng)屬“跳菜”。它是一種歌舞伴餐,即舞蹈著上菜。它是云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的完美結(jié)合。彝族是一個熱愛待客的民族,在彝族民間素有“打羊”、“打牛”、“殺雞”迎賓待客之習(xí)。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后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種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