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美”與“裸女壁畫”風波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山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彼纬娙藯钊f里的這首詩形象描繪了當時改革之潮的命運。
對于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選美”與“裸女壁畫”已不再是轟動社會的新聞事件。但是,對于剛剛走出文革思想禁錮的中國民眾來說,這兩個事件確是關乎社會道德風尚和思想是否健康的重大問題,引發(fā)了中國社會的極大爭論。
1985年初,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廣州市團委為了配合中央“兩個文明建設”和“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策劃了“首屆羊城青春美大賽”。據說,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大城市舉辦的選美比賽。2月3日晚7時開始的預賽,不僅要面試選手的形體儀容,而且要筆試文化知識,共有550多位俊男靚女參加初賽,130多人通過了預賽。2月14日在廣州少年宮又舉辦了初賽,由考官對每個人依次進行詳細的面試。但是初賽之后,選美比賽遭到了非議,雖然還是繼續(xù)舉行下去了,但是報道方面被限制了很多,許多圖片沒能在內地見報,這也使得本次選美比賽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裸體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在大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社會中,裸體被視為低級趣味。早在民國時代畫家劉海粟就曾用裸體模特作畫,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封建衛(wèi)道士看來,仿佛裸體一出,就世道淪喪國家滅亡。無論是裸體模特還是裸體壁畫,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風化問題,而是關乎社會進步的大問題。而首都機場的“裸女壁畫”風波則突顯了改革開放過程中改革力量與保守力量的沖突。
1979年10月,由張仃、袁運甫、袁運生等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大型壁畫群,在首都機場創(chuàng)作完成。其中,袁運生的作品《潑水節(jié)——生命的贊歌》,畫面中出現了三位裸體沐浴的傣族少女,尤為令人關注。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窗口的首都機場墻壁上出現了女人裸體,對于許多海外投資者來說預示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當時在內地投資的霍英東先生曾經回憶說:“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這幅畫還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較踏實?!币环酒胀ǖ谋诋?,被賦予了政策風向標的特殊含義,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爭議。反對的人主張修改,認為在首都機場這樣重要的公共場所,出現裸體壁畫有傷風化,至少要穿個褲衩,或者不行就干脆撤掉。1979年年底,有人以中國美協的名義專門組織過一次現場批判會。為了平息有些批判者的怨氣,畫最終還是被擋了起來。先是1980年加了個紗簾,好像給裸體女子穿了件衣服,后來到了1982年又用三合板擋上,這一遮一擋持續(xù)了10年。 一直到1990年9月,北京亞運會召開在即,這幅被雪藏了10年的作品才得以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