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入“幽玄”之境—通往日本文化、文學堂奧的必由之門(4)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遠


如果說《古今和歌集·真名序》的“興入幽玄”的使用還有明顯的隨意性,對“幽玄”的特征也沒有做出具體解釋與界定,那么到了10世紀中期,壬生忠岑的《和歌體十種》再次使用“幽玄”,并以“幽玄”一詞對和歌的深度模式作出了描述。壬生忠岑將和歌體分為十種,即“古歌體”、“神妙體”、“直體”、“余情體”、“寫思體”、“高情體”、“器量體”、“比興體”、“華艷體”、“兩方體”,每種歌體都舉出五首例歌,并對各自的特點做了簡單的概括。對于列于首位的“古歌體”,他認為該體“詞質俚以難采,或義幽邃以易迷”?!傲x幽邃”,顯然指的是“義”(內容)的深度,而且“幽邃”與“幽玄”幾乎是同義的。“義幽邃以易迷”,是說“義幽邃”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但即便如此,“幽邃”也是必要的,他甚至認為另外的九體都需要“幽邃”,都與它相通(“皆通下九體”),因而即便不把以“幽邃”為特點的“古歌體”單獨列出來也未嘗不可(“不可必別有此體耳”)。例如“神妙體”是“神義妙體”;“余情體”是“體詞標一片,義籠萬端”;“寫思體”是“志在于胸難顯,事在于口難言……言語道斷,玄又玄也”,強調的都是和歌內容上的深度。而在這十體中,他最為推崇的還是其中的“高情體”,斷言“高情體”在各體中是最重要的(“諸歌之為上科也”),指出“高情體”的典型特征首先是“詞離凡流,義入幽玄”;并認為“高情體”具有涵蓋性,它能夠涵蓋其他相關各體,“神妙體”、“余情體”、“器量體”都出自這個“高情體”。換言之,這些歌體中的“神妙”、“難言”、“義籠萬端”、“玄又玄”之類的特征,也都能夠以“幽玄”一言以蔽之。于是,“幽玄”就可以超越各種體式的區(qū)分,而彌漫于各體和歌中。這樣一來,雖然壬生忠岑并沒有使用“幽玄”一詞作為“和歌十體”中的某一體的名稱,卻在邏輯上為“幽玄”成為一個凌駕于其他概念之上的抽象概念,提供了可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