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道通為一—日本古典文論與美學中的“道”、“藝道”與中國之“道”(12)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遠


隨著思維水平的提高,一些日本人似乎感到了日本文論在理論高度的受限。而突破這種有限性,將“藝道”加以提升,方法就是將“藝道”與“佛道”結合起來。

這里所謂的“佛道”,并不是“佛與道”,而是“佛之道”。古代日本人更愿意將佛視作“道”,而不是“教”,所以稱佛教為“佛道”。平安王朝末期之后,隨著漢譯佛經的大量傳入,佛教的勢力在日本十分興盛。從《源氏物語》等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在當時的“諸道”中,“佛道”居于最高位置。據岡崎義惠等日本現(xiàn)代學者研究,當時的日本人在漢譯佛經中看到了大量的想象性、虛構意味極濃的文學作品,明白了原來那些“虛飾”、“夢幻”之言,那些“狂言綺語”,也能成為佛贊之言,從中看出了“佛道”與“藝道”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a連歌理論家二條良基在《筑波問答》中說:“過去、現(xiàn)在的諸佛,沒有不喜歡詩歌的。一切神佛,還有從前的圣人,都靠詩歌而引導眾生?!彼哉J為“連歌可以成為菩薩的因緣?!比毡疚恼摫緛砣狈φ軐W根基,不像中國文論,一開始就有儒家思想、道家哲學、佛教學說做支撐而根源深厚。一些日本文論家感受到了“藝道”論的單薄,于是自覺乞援于“佛道”,并且嘗試將兩“道”結合起來。

“藝道”與“佛道”結合的方法,大約有兩種。第一,就是借助佛經的表述方式,來表述和歌之道。著名和歌理論家藤原俊成(1114-1204)在和歌論著《古來風體抄》(1197)。的序言中認為:從古至今,論述和歌書有很多,家家有著述,人人有心得,但是這些書只流于好壞的判斷,至于為何,則很難說清,于是他推崇中國隋朝天臺大師智顗(538-597)的弟子灌頂(章安大師)的《天臺止觀》(又稱《摩訶止觀》)十卷,認為這部佛教書內容深奧,意味深長,用詞雅正。本來和歌的優(yōu)劣辨別、歌意的理解,用語言難以說明,但若仿照《天臺止觀》的寫法,卻能讓人透徹理解。他寫道:佛法為金口玉言,博大精深,而和歌看似浮言綺語的游戲之作,但實際上亦可表達深意,并能解除煩惱、助人開悟,在這一點上和歌與佛道相通。故《法華經》中說:“若俗世間各種經書,凡有助資生家業(yè)者,皆與佛法相通?!薄镀召t觀》也說:“何為罪,何為福,罪福無主,由自心定?!币蚨P于和歌的論述,也像佛教的空、假、中三諦,兩者相通。

也就是說,“佛道”之書在寫法上可以成為“歌道”之書的典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