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言批判》《蛙》寫的什么?寫得如何(2)

莫言批判 作者:李斌


在這部小說里,蛙的意象顯然是一個具有核心意義的象征,它承載著報復(fù)的沖動和復(fù)仇的力量。對蛙的濃墨重彩的描寫,出現(xiàn)在第四部的第四節(jié)。小說敘述了“姑姑”如何被無數(shù)奇形怪狀的青蛙侵襲的過程。在這段讓人毛骨悚然的敘事里,“姑姑”感受到了她作為“唯物主義者”從來不曾感受到的“恐懼”:“常言道蛙聲如鼓,但姑姑說,那天晚上的蛙聲如哭,仿佛是成千上萬的初生嬰兒在哭?!芙新暲?,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仿佛是無數(shù)受了傷害的嬰兒的精靈在發(fā)出控訴?!保ǖ?14頁)被失眠和幻覺折磨著的“姑姑”,知道“報應(yīng)的時候”和“算總賬的時候”到了:“每當(dāng)夜深人靜的時候,那只貓頭鷹在樹上哇哇叫的時候,他們就來了。他們渾身是血,哇哇嚎哭著,跟那些缺腿少爪的青蛙混在一起。他們的哭聲與青蛙的叫聲也混成一片,分不清彼此。他們追得我滿院子逃跑?!保ǖ?38頁)她所遭受的報應(yīng)和懲罰,是極其可怕的。她甚至連死的權(quán)利也被剝奪了。她自己這樣說:“一個有罪的人不能也沒有權(quán)力去死,她必須活著,經(jīng)受折磨,煎熬,像煎魚一樣翻來覆去地煎,像熬藥一樣咕嘟咕嘟地熬,用這樣的方式來贖自己的罪,罪贖完了,才能一身輕松地去死?!保ǖ?39頁)作者對“姑姑”遭遇蛙群襲擾的場面的渲染,似乎是驚心動魄的,但揆情度理,卻是虛假大于真實,很難讓人信服和接受。

從上引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姑姑”遠不是一個具有罪感意識的人,更不是一個對“罪與罰”有深刻理解的人。她對“懲罰”的想象是被動的、消極的,她對“折磨”的想象則是夸張的、殘忍的。她把“受折磨”與“贖罪”混為一談。她不明白,真正意義上的贖罪并不僅僅停留于對懲罰的想象,而是通過切實的行為完成對“罪”與“惡”的超越,最終抵達“愛”與“善”的彼岸。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姑姑”關(guān)于“贖罪”和“報應(yīng)”主題的話語,當(dāng)做作者自己的話語來理解,同時,讀者也有理由發(fā)出這樣的質(zhì)疑:如此缺乏內(nèi)在深度的主題建構(gòu),是不是也太簡單了一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