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遺失的智慧》平衡之道(7)

遺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們還能做什么? 作者:(美)巴里·施瓦茨


◆ 用情太深有問題嗎:共情與超然的平衡

共情是我們自己、朋友、同事以及服務于我們的專業(yè)人士身上令人珍視的人格特征。我們已清楚實踐智慧的核心就是懂得如何共情:除非我們理解他人的所想和所感,否則就很難知道何為正確之事。但共情也有其負面作用:太多的理解和過于敏感,以及過于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這些會使判斷復雜化,以致無法做出選擇。美國生命倫理學總統(tǒng)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2001—2009年主席、學者埃德蒙·佩萊格里諾(Edmund Pellegrino)將其解釋為:“如果一名醫(yī)生過于與病人共患難,他將失去客觀性,而客觀性對于精確評估對錯、可能性以及應采取的措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過多的情感會妨礙醫(yī)生工作,甚至能令其束手束腳、無能為力。 ”

同情過度帶來的傷害

我們來看一看布萊德的情況。他是一位酷愛跑步的文學教授,膝蓋部位得了骨癌。為他診治的醫(yī)生非常了解他,對他頗有好感。布萊德是他偏愛的患者之一,他不想讓布萊德遭受任何痛苦。

通常,膝蓋部位的癌癥是需要截肢的,但近來有一種藥可以使腫瘤收縮到可以手術切除的程度,這樣就不用截肢。但問題是,那種藥的毒性很大,其副作用會使病人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而且某些副作用還需要一直監(jiān)控。所以布萊德變得極其疲憊,虛弱得下不了床,而且惡心,吃不下飯。

藥服到第三個周期時,布萊德開始發(fā)燒。醫(yī)生為他做了檢查,但沒有發(fā)現(xiàn)感染源。當天晚些時候,布萊德出現(xiàn)了感染性休克,病源是左臀部的一個膿腫。他的醫(yī)生解釋了為什么自己沒有早發(fā)現(xiàn):在為他“偏愛的病人”布萊德做檢查時,他沒有讓虛弱乏力的患者翻身以便檢查是否有褥瘡。這位醫(yī)生不乏共情,卻不夠超然。

在共情和超然之間平衡,看起來就像在兩個極端之間取舍。一面是“同情”和“理解”,另一面卻是“冷靜”和“客觀”。但這種平衡能力正是實踐智慧的核心所在。

安東尼·科隆曼對這種平衡有過絕妙的比喻。他將這種能力比作佩戴雙光眼鏡同時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一個鏡片從內部,從他人的視角和內心近距離觀察情況和現(xiàn)有的各種選擇;而另一個鏡片卻是從遠處,從理性之人、法律、醫(yī)學或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按魃想p光眼鏡的人都清楚,”科隆曼說,“要想在不同視角順利切換并將其綜合到一個視野來,那是需要時間的。在考慮情況時亦如此。有同情心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超然同樣不容易,但最難的卻是兩者兼而有之。同情和超然是對立的兩極,我們并不是總能將其結合好,而且這也不是人人都擅長的?!比魏喂ぷ魅粝胱龊茫家獙W會在具體情況下平衡共情和超然。這種平衡能力也是實踐智慧的本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