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琉球及日本方面正相反,中國方面有許多關(guān)于釣魚群島的文獻資料。明、清時代的中國人對這個列島十分關(guān)心,這是因為琉球冊封使回國時要經(jīng)過列島附近。另外,15、16世紀的明朝政府為了防備倭寇對中國沿海的襲擊,必須對東海的地理情況了如指掌。
最早記載有這個列島情況的中國文獻是出自公元多少年呢?我無法確定。但至少在16世紀中葉,釣魚群島就有了中國名字。如釣魚島(或稱釣魚嶼)、黃毛嶼(或稱黃毛山,后又稱黃尾嶼)、赤嶼(后又稱赤尾嶼)等等。
被認為是16世紀所著、作者不詳?shù)暮胶V改稀俄橈L(fēng)相送》一書中的福州至那霸航線指引記中,就出現(xiàn)過釣魚群島。但這本書的寫作年代不詳。年代清楚的文獻有1534年從中國福州東渡去琉球的、明朝皇帝的冊封使陳侃所著的《使琉球錄》。書中寫道:使節(jié)一行乘船,是年五月初八(農(nóng)歷),自福州梅花所出外洋,向東南航行。在雞籠頭(今臺灣基?。┖C孓D(zhuǎn)向東,初十(農(nóng)歷)過釣魚嶼。
十日,南風(fēng)甚疾,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舟)卻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接不暇……十一日夕,見古米山(琉球記載為久米島),乃屬琉球者。夷人(在冊封使船上做工的琉球人)船上雀舞,喜抵家鄉(xiāng)。
中國第一次向琉球派遣琉球冊封使是在1372年,陳侃是第十一任冊封使。在他之前的十任使節(jié)出使琉球時也一定是出福州,沿與陳侃一樣的航線東渡——此外沒有其他航線。如果他們寫有使錄,里面也一定會以某種形式記載有釣魚島等情況??涩F(xiàn)在看來他們或許原本就沒寫,或許寫后早已失傳了。陳侃之后,1562年的冊封使郭汝霖在他的《重編使琉球錄》中也說,撰寫使琉球錄始于陳侃。
郭的使錄這樣寫道:1562年5月29日,自福州出洋,“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赤嶼乃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若有風(fēng),即可望姑米山(久米島)矣”。
以上引用的陳、郭兩篇使錄是記錄釣魚島情況的最早期的文獻。人們不僅應(yīng)該注意到這一點,而且,陳侃將久米島說成“乃屬琉球者”,郭汝霖把赤嶼寫做“界琉球地方山也”,這也是很重要的。在這兩個島之間有條水深約兩千米的海溝,沒有任何小島存在。所以,陳自福州東渡那霸時最先到達的琉球領(lǐng)土是久米島,故寫到這里即是琉球領(lǐng)土;郭將中國東端的小島赤尾嶼說成是琉球地方以此為界的小山,表明他們是在以不同的角度記述同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