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平等的世界》達爾富爾——第一場氣候戰(zhàn)爭(2)

不平等的世界:21世紀殺戮預告 作者:(德)海拉德·威爾則


如前文所述,達爾富爾的人口一部分是定居的農(nóng)民(“非洲人”),一部分是游牧民(“阿拉伯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已有大約70年的歷史。土壤的不斷流失以及牲畜存欄數(shù)的增加使得這矛盾有增無減。 30年前的和平時期所提倡的現(xiàn)代化觀念和對這些矛盾的法制化處理破壞了傳統(tǒng)的矛盾化解和調(diào)停方式,卻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新規(guī)則。于是,這30年來,我們可以觀察到,在當?shù)?,哪怕只是發(fā)生了一丁點沖突,人們都會馬上拿起武器。

在發(fā)生旱災的1984年,定居的農(nóng)民為了保住有限的收成,禁止“阿拉伯”牧群進入他們的領地,而“阿拉伯”牧民的牧場由于旱災已經(jīng)不存在了。由于受到封鎖,牧民不能再走傳統(tǒng)的游牧路線,牲畜無法到達有水草的牧場。為了繼續(xù)向濕潤的南方挺進,他們開始強行通過被封鎖的地區(qū)襲擊那些按照傳統(tǒng)習慣焚草肥田的農(nóng)民,因為他們焚燒的野草正是絕望的牧民所養(yǎng)的瀕臨死亡的牲畜的最后一點口糧。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由氣候導致的變化成為矛盾沖突的導火索。欠缺的雨水—在達爾富爾的某些地區(qū),降雨量在十年之中下降了三分之一—使得北部地區(qū)不再適合放牧,迫使牧民遷往南部地區(qū),他們從前只是半游牧半定居,而現(xiàn)在變成了完全的游牧民族了。此外,旱災還導致了大量的難民,人們不得不建造難民營來收容他們。8萬饑民流離失所,來到難民營。而達爾富爾政府采取了一項應對措施:宣布這些難民來自乍得,將他們大批驅逐出境,這項舉措被稱為“衣錦還鄉(xiāng)”。

與此同時,急劇上升的人口(每年增加2.6%)導致牧場和土地被過度使用,也成為矛盾不斷升級的動因。有關土地和水源的問題,傳統(tǒng)上向來由調(diào)解會議解決,調(diào)解會議由政府支持的第三方來主持。但在1989年的軍事政變之后,在巴希爾將軍的統(tǒng)治下,達爾富爾開始實行另一種政治。自此以后,在政府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牧民武裝介入到?jīng)_突之中,傳統(tǒng)的解決矛盾的方法遭到擯棄,沖突升級,暴力變得越來越嚴重。

今日的達爾富爾對立雙方,一方是政府軍和牧民武裝部隊,另一方是20個反抗組織,錯綜復雜的局面令當事者和觀察者都無法看清全局。最重要的反抗組織“達爾富爾解放陣線”成立于2003年2月,它首先主張的是達爾富爾的獨立,繼而很快便決定代表整個蘇丹的解放意志,將自己改名為“蘇丹解放運動”。另外一個重要組織是“公義平等運動”,同樣以削弱喀土穆的政府力量為目的。

“蘇丹解放運動”的游擊隊員襲擊了Al-Fashi機場,導致了本章開頭所描述的蘇丹政府的強烈反應,達爾富爾戰(zhàn)爭就這樣拉開序幕。阿拉伯族裔的游牧民趁蘇丹政府軍對達爾富爾的村莊進行掃蕩的機會,霸占土地和牲畜。在愈發(fā)激烈的沖突過程中,喀土穆政府解除了極力主張協(xié)商和解的北達爾富爾州長和西達爾富爾州長的職務。政府軍不加選擇地轟炸村莊,動用牧民武裝部隊鎮(zhèn)壓當?shù)氐姆纯沽α俊T谡闹С窒?,這支民兵組織進行了種族屠殺,除了期間零星的幾次斡旋和停火協(xié)調(diào)外,戰(zhàn)火未曾停息過。暴力演變?yōu)槌志玫男问?,政府和反抗力量都無法獲勝,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敵對雙方曾真正希望締結和平。在這期間,對平民施暴的不再僅僅是牧民武裝部隊,還有政府的正規(guī)軍和反抗組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