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20世紀 30年代,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武裝斗爭與蘇維埃運動日漸發(fā)展、農村土地革命日益深入的時候,以上海為中心的文化革命也日益發(fā)展,革命的文藝運動也日漸高漲。1930年 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之后,“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簡稱劇聯)也于 1930年 8月在上海成立。1931年 9月通過的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中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當時在電影戰(zhàn)線上的斗爭綱領和方針。它提出“本聯盟目前對中國電影運動實有兼顧的必要”。為使電影為革命斗爭服務,需要開辟自己的陣地,“產生電影劇本供給各電影制片廠并動員盟員參加各制片公司活動外,應同時設法籌款自制影片”,特別提出“工廠與農村的電影運動暫時為主觀與客觀條件所限制……只能夠利用‘小型電影’攝取各地工廠與農村相異的狀況,映出于各地的工廠與農村之間”。 這里提到的“小型電影”即是新聞片,可看出當時已認識到了新聞片在工廠與農村的作用。最早介入電影界的是阿英,1926年他就和周劍云等組織上海六合影片營業(yè)公司。1932年,夏衍、阿英、鄭伯奇等在瞿秋白同志支持下進入明星影片公司,為之編寫劇本。1933年春,黨的電影小組正式成立,由夏衍、阿英、凌鶴、王塵無、司徒慧敏組成。“電影小組”一進入電影界,就使中國電影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時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的文藝戰(zhàn)線只是有思想影響的話,那么可以說到了左聯時期就是要實行有組織的領導了。在電影戰(zhàn)線上,除夏衍、阿英等參加明星公司外,也有一些左聯、劇聯的盟員參加電影工作,并團結進步的電影工作者,于 1933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電影文化協會”,爭取更多的電影工作者參加進來,使電影工作中左翼力量加強,團結人、影響人并攝制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好影片。還成立影評小組評論影片,既促進創(chuàng)作,又影響觀眾,使黨的反帝反封建的總綱領在電影戰(zhàn)線上體現出來,此后對攝制抗日救國為內容的影片起了推動作用。特別提到“小型電影”,其實就是提出對新聞片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