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上次說過,中國失去一個在現代強盛的歷史契機。
明朝徐光啟與利瑪竇把西方文明傳入時,幾乎條件具備,可使中國中興,可惜錯過了。到十八世紀,又有一個歷史契機到來——也給錯過了。
康熙、乾隆,近百年承平,外交成功,內部無大亂,可媲美唐朝的開元、天寶年代。乾隆是比較享樂的,康熙則開明而有才華,本人對基督教、天文、藝術(音樂的和聲也包括)、人文等西方文化,都感興趣而研究。
總之,康熙非常通達,對西方宗教、文明、文化,皆雅好。
例:西人指出中國人拜祖宗,不必拜牌位,搞偶像崇拜??滴醮?,紀念祖宗應該有畫,但畫不像,不如拜祖宗名字(牌位),不是搞偶像崇拜。
他有頭腦,有為。
康熙的后半期,至嘉慶初年(康熙、嘉慶是年號),值十八世紀,是近代中國的全盛期。一般說起清,都說腐敗,其實大不然。
還有一點常識:康熙、乾隆,不應稱“皇帝”,而是年號??滴趺?,世稱清圣祖。
那時沒有大學,已有講官,相當于教授。時出《康熙字典》,出《古今圖書集成》,開“博學鴻詞科”(唐開元年間,曾設“博學宏詞科” 以考拔淵博能文之士。宋南渡后也置此科。清則改“宏”字為“鴻”),是高層的學術權威集團。
康熙之后,有乾隆時期,也是年號。野史說,乾隆不是清朝后代,所有清皇都是長臉,乾隆是方圓臉,說他是海寧人,暗中被調包的。
清高宗,名弘歷,即乾隆皇帝。編《四庫全書》。當時國富民強,文藝茂盛。不可避免仍有文字獄,但主要與重要的文人未受累(明朝文字獄厲害,不敢寫,故晚明唯出小品)。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等等古代文學形式,在清初這一百年內重新出現?!都t樓夢》即是集大成者:有賦,有文,有詩,有詞,有曲,有傳奇,且極富作者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