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子的幫助》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3)

老子的幫助 作者:王蒙


至少在不順利的時候,在受辱的時候,你應該保持沉穩(wěn),你應該保持干凈。你應該保持自我控制,你完全可能由于成功的自我控制而終于堂堂正正,站穩(wěn)腳跟。

即使你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你應該有信心戰(zhàn)勝宵小,感動他人。你應該有信心鎩羽后還會展翅,有所作為。你應該有信心自得其樂,人莫予毒,照樣明朗健康快樂有為。你應該無所求,無欲則剛。老子的觀點則是無欲而柔,不罵陣,不叫板,不掰扯,必要時接招玩兩下,與辱及毀偶做游戲(切記,只能以游戲視之)——其實最好是恕不奉陪。

對榮與譽,不妨一笑,更好的選擇則是及時忘記,忘得越快越好。

如此,也就沒有誰能傷害你侮辱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辱其實都是自取其辱。你斤斤計較,你追求利益,你攀龍附鳳,你辛辛苦苦,你有所期待,你做夢求簽,一旦未成,自有失落丟人恥辱之感。而如果你品德高尚,智慧超人,對于看不中的一切根本不放在眼里,就是說你更看不中那些不足掛齒、心理疾患的宵小……有所不為、不求、不屑、不齒、不嬲;如果你對個人得失只不過微微一笑,眉毛一揚,眼皮一眨,蟲蟲蟲飛,一陣小風無影無蹤——又有什么可驚的呢?

還有一種自取其辱,就是由于自己的失言,由于自己的強不知以為知,由于自己的說話做事留下了空隙,你出了一回洋相。這種情況下,越早明白越早調適妥善越好。《論語》上講得何等好啊,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边^錯為眾人所見,改正為眾人所景仰。

有些問題上,儒家與道家殊途而同歸,同歸于中華文化這棵大樹、老樹上。

說到底最能傷害自己的正是自己的那個寵辱若驚,那個大患在身。你硬是無驚了,豁達了,不放到眼里了,宵小們也就沒戲了。他們能夠做到的不過是貽笑大方。

因寵而驚就更是幼稚與淺薄。驚了就不得體,驚了就發(fā)高燒,驚了就降低智商,驚了就少了冷靜、周密、精確與氣度,驚了就得罪人,就壞事,往反面走。

把愛身提升到、擴展到愛天下,這是中國式的思維方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來就是聯(lián)系到一起的。叫做推己及人,叫做民胞物與,叫做提升精神,叫做開闊心胸。

這一段反映了老子思想的靈活性與回旋性。他一上來已經講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他似是在提倡不要有吾身,吾身乃是各種患得患失的根源。但最后,他卻歸結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那么就不是及無吾身,而是怎樣去擴大身的內涵,統(tǒng)一身與天下,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為貴為愛如身,愛天下貴天下如身。這樣,及吾有身,就不是一個消極的思路,而是一個積極的擴展。

這里的寄天下、托天下的說法值得注意。這與天授王權或者真龍?zhí)熳拥挠^念不完全相同:第一,成為天下的主事人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條件就是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就是確實獻身天下或者比獻身更高,因為已經分不開天下與自身的區(qū)別了,已經身為天下,天下在吾身了。而不是為一己的私利,單純的一己私利早已不復存在了。第二,不是天生,不是龍種,不是神賜,而是寄之托之,這甚至于有一點代議、代行、受權、授權的意味,雖然這樣的觀念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清晰,更不可能早已現(xiàn)代化。

我們閱讀和討論老子,目的不是為了回到老子的主張和時代,而是為了從老子中發(fā)掘我們民族的精神資源,尋找我們的智慧遺產,為了今天,為了明天,為了未來。

寵辱無驚也好,無吾身則無患也好,都是有條件的,有針對性的。如果抽空其具體內容,專門進行強辯,老子之論站不住的地方還多著呢。寵辱無驚,外敵侮辱你,你還無所謂嗎?患在有身,那就只有自殺求道了?;蚩梢恍?,實為無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