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成年人的政壇后,克林頓遇到了同樣的問題。1974年,他首次競選國會議員,惜敗。沒關(guān)系,多數(shù)人首度出賽都會失敗。1978年,他成功說服阿肯色州的選民們選舉他為州長。可此后,他在連任州長的競選中經(jīng)歷了被選民們拋棄的痛苦。
但即使克林頓身上有什么讓選民們感到不滿,他也絕對不會讓自己的雄心壯志因此被打壓。后來他又五次競選州長,再未失敗。
同樣在1992年,就在新罕布什爾州,克林頓帶著自己所有的缺點又出現(xiàn)在選民們面前。雖然他之前在民意調(diào)查中領(lǐng)先,但領(lǐng)先優(yōu)勢現(xiàn)在已如蒸汽般消失不見。不過克林頓依然單槍匹馬地在一座接一座的大學體育館內(nèi)出現(xiàn),每次都有數(shù)百人圍繞在他身邊,他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一一給予回答。
克林頓經(jīng)受了如此多的打擊依然面無懼色,他身上散發(fā)出來的強大能量讓露天看臺上死纏爛打的記者們深感敬畏。
我的朋友里克·赫茨伯格(Rick Hertzberg)當時在《新共和》雜志(The New Republic)任職。在看過克林頓的一次“表演”后,他坦承,可以想象其他與自己和克林頓同齡的人會如何應對,但從來沒有想過能像克林頓一樣。他驚嘆,我們這一代怎么會有人面對如此猛烈的輿論攻擊依然充滿自信、威風凜凜。
1992年的一個周二,新罕布什爾州的民主黨初選之夜,克林頓的意志力展現(xiàn)無遺。
權(quán)謀檔案
克林頓在美國全國電視臺的攝像機前,雄赳赳氣昂昂地自封為“打不死小子”。第二天早晨,我看到他出現(xiàn)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節(jié)目中,旁邊圍繞著一大群身著藍色西裝的人,他是最后的大贏家。事實上,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克林頓剛剛在初選中落敗,選票比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前參議員、身患重病的保羅·聰格斯(Paul Tsongas)低8%,而之前的民意測驗也顯示聰格斯會獲勝。
克林頓持續(xù)不斷的自我推銷令媒體和公眾眼花繚亂,而且他對自己黯淡的前景備加利用,甚至以微弱差距落敗的情況都能被人描述為“卷土重來”,變成了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