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子里的中國》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我想融入城市(2)

日子里的中國 作者:袁岳


※ 打工不再只是為了糊口

如果說改革初期農民進城務工多是為了謀生糊口,當代農民工的職業(yè)訴求明顯更加多元化。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對高薪酬和更加理想的工作狀態(tài)都十分關注,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開始自主創(chuàng)業(yè)。2011年零點“農民工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在第一次擇業(yè)時重點關注薪酬的比例為45.9%,而認為在今后擇業(yè)時仍會重點關注薪酬的比例則下降至32.7%,另有31.7%、12.9%和12.1%的新生代農民工把發(fā)展?jié)摿?、工作內容和工作環(huán)境作為擇業(yè)的新標準。

農民工群體的多元化職業(yè)訴求并不是不切實際的非分之想。對于工作的期待越來越高,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對而言,新生代農民工更有進取心且更具行動力:95.4%的新生代農民工愿意為下一份未知的工作做些努力,傳統(tǒng)農民工的這一比例為78.5%;在努力程度上,新生代農民工選擇積累閱歷、主動學習、擴展人脈的比例也分別比傳統(tǒng)農民工高出28.5%、24.1%和9%。

※ 被認可的貢獻,尷尬的身份

農民工群體對城市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2001~2010年零點“全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發(fā)現(xiàn),城市居民認可農民工給社會帶來有利影響的比例始終保持高位:2001年這一比例為33.6%,2011年上升至44.2%,不認可的比例則從32%下降至13.9%。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對于這一群體貢獻的認可,卻與對于他們人格的尊重是逆向增長的。簡言之,我可以感謝你,但我不會尊重你。2004年69.2%的農民工認為在城市受到了尊重,這一比例在2011年下降至59.2%。該如何解釋這種某些城里人的分裂認知呢?或許,這得歸結于我們一再給這一群體貼上的“農民工”這一標簽。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盡管這一群體20年來早已經改變,我們的媒體、影視文學作品卻一再重復他們20年前的形象。

2004年,5分制下,農民工對城市社區(qū)事務的關注度為3.5分,2011年下降至3分;愿意與城市人交往的農民工比例也從72.4%降至63.6%。許多城里人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但與同樣來自農村的農民工兄弟們成了陌路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無關乎制度,完全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見,而要改變這種偏見,我們沒有理由去依賴任何外來的變革,如果如此,那就是推卸責任的表現(xiàn)。需要變革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一個農民進城了,他和這個城市唯一的關系就是腳上那雙回力牌白球鞋。”多年前,媒體這樣講述農民工與城市的關系。20年后,廉價的回力牌白球鞋,不僅成為潮人的時尚單品,還成為明星的足尖摯愛。只是,農民工與城市的關系尷尬依舊?!拔抑皇窍胱鲆粋€城里人!”這是農民工兄弟最樸素的愿望。下一個20年,這個樸素的愿望會不會成真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