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件小事來看,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一個內向的孩子。怎么會一下子轉成內向了呢?這問題我從來沒有想到過?,F(xiàn)在忽然想起來了,也就順便給它一個解答。我認為,《三字經(jīng)》中有兩句話:“性相近,習相遠?!薄傲暋笔悄芨脑臁靶浴钡?。我六歲離開母親,童心的發(fā)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我能躺在一個非母親的人的懷抱中打滾撒嬌嗎?這是不能夠想象的。我不能說,叔嬸虐待我,那樣說是謊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視,卻是可以感覺得到的。比如說,做衣服,有時就不給我做。在平?,嵞┑男∈轮?,偏心自己的親生女兒,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為怪。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對于這些事情并不敏感。但是,積之既久,在自己潛意識中難免留下些印記,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行動。我清晰地記得,向嬸母張口要早點錢,在我竟成了難題。有一個夏天的晚上,我們都在院子里鋪上席,躺在上面納涼。我想到要早點錢,但不敢張口,幾次欲言又止,最后時間已接近深夜,才鼓起了最大的勇氣,說要幾個小制錢。錢拿到手,心中狂喜,立即躺下,進入夢鄉(xiāng),睡了一整夜。對一件事來說,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是影響不大的,但是時間一長,性格就會受到影響。我覺得,這個解釋是合情合理的。
我在這里必須補充幾句。我為什么能夠從鄉(xiāng)下到濟南來呢?原因極為簡單。我的上一輩大排行兄弟十一位,行一的大大爺和行二的二大爺是親兄弟,是舉人的兒子。我父親行七,叔父行九,還有一個十一叔,是一母一父所生。最后一個因為窮,而且父母雙亡,送給了別人,改姓刁。其余的行三四五六八十的都因窮下了關東,以后失去了聯(lián)系,不知下落。留下的五個兄弟,大大爺有一個兒子,早早死去。我生下來時,全族男孩就我一個,成了稀有金屬,傳宗接代的大任全壓在我一個人身上。在我生前很多年,父親和九叔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失怙失恃,無衣無食,兄弟倆被迫到濟南去闖蕩,經(jīng)過了千辛萬苦,九叔立定了腳跟。我生下來六歲時,把我接到濟南。如果當時他有一個男孩的話,我是到不了濟南的。如果我到不了濟南,也不會有今天的我。我大概會終生成為一個介乎貧雇農之間的文盲,也許早已不在人世,墓木久拱了,所以我畢生感謝九叔。上面說到的那一些家庭待遇,并沒有逾越人情的常軌,我并不懷恨在心。不過,既然說到我的小學和我的性格,不得不說說而已。
2002年3月15日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