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哲學(xué)簡史》6.5 道家思想的發(fā)展

中國哲學(xué)簡史 作者:馮友蘭


在這一章里,我們所見到的是先秦道家思想的第一階段。先秦道家思想總共有三個階段。以楊朱為代表的是第一階段?!独献印窌写蟛糠炙淼氖堑诙A段?!肚f子》書中大部分則是第三,也就是最后的階段。在這里說“《老子》書中大部分”、“《莊子》書中大部分”,是因為《老子》書中也雜有道家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思想;《莊子》書中也雜有道家第一和第二階段思想。這兩部著作,也和中國古代的許多其他著作一樣,是這一派學(xué)說的言論著作的匯編,而不是任何個人的作品。

道家哲學(xué)的出發(fā)點是保全生命、避免損害生命。為達到這個目的,楊朱的做法是“逃避”。這是隱士們通常的做法:逃離社會、遁跡山林,指望這樣就可以不致沾染人世的罪惡污穢。但是,人間如此復(fù)雜,無論個人怎樣逃避,也難以完全逃避其中的罪惡污穢,因此,“逃避”并不能達到目的。

《老子》書中大部分論述是試圖顯示宇宙萬物變化的法則。在這些道家看來,事物雖然千變?nèi)f化,但在各種變化的底層,事物演變的法則并不改變。人如果懂得這些法則,按照這些法則來安排自己的行動,就可以使事物的演變對于自己有利。這是先秦道家思想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即便如此,人還是感到生命岌岌可危。無論自然或人類社會的變化中,總有難以預(yù)見的因素。因此,無論人怎樣保護自己,還是難免受到傷害,這是《老子》書中第13章喟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由來。這個思想在《莊子》書中加以進一步發(fā)揮,成為“齊萬物,一死生”的思想。它意味著,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一己與外界、生與死。從這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它不是從世俗社會逃往山林,而是從這個世界逃往另一個世界。這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第三階段。

在《莊子》書中《山木》篇里有一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這幾種思想。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p>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p>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p>

接下去,莊子講,人浮游于道德,就是浮游于萬物的初始狀態(tài),役使萬物,而不為萬物所役,那樣,還有什么能拖累他呢?

這個故事的第一部分是講楊朱保全生命的理論,第二部分是講莊子的理論,“材”是《養(yǎng)生主》篇中所說的“為善”,“不材”是《養(yǎng)生主》篇中所說的“為惡”,“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就是《養(yǎng)生主》篇中所說的“緣督以為經(jīng)”,就是遵循中道。但是,人若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世上事物,則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他免于災(zāi)難。為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世上事物,就要無我。我們可以說,早期道家的思想是從私——即有我——出發(fā)的,在后來的發(fā)展中,“私”被倒過來,被否定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