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僅是打造全世界第一支“智能手機”的企業(yè)負責人,還是臺灣上市公司中一手打造兩個“股王”的紀錄保持人。她獲得了國際性的肯定,包括:美國《商業(yè)周刊》票選為“亞洲之星”、《華爾街日報》選拔為全球最值得關注的五十位商界女性。重點是,他們父女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都是白手起家,即使出身首富家庭,王雪紅創(chuàng)業(yè)也沒向父親要過一毛錢。然而,王雪紅心里清楚,自己多年來全力打拼的成績,和父親對臺灣和社會的奉獻,仍然還有一段差距。
“創(chuàng)造財富”誠屬不易,但為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創(chuàng)造價值”,對社會形成深遠影響,才是王永慶獲得社會最高肯定的主因。他創(chuàng)造出身家兩萬億的石化王國,為臺灣經濟命脈帶來重大的影響及改變,造就十多萬個就業(yè)機會,更為數十萬個家庭的醫(yī)療及社會福利帶來攸關命運的改變。
對臺灣社會做出無比貢獻的王永慶,他,是王雪紅摯愛的父親,更是她心目中最敬佩的人。多年來,這位董事長爸爸對子女的教育,并不是要他們“復制”成另一個“王董事長”,只希望通過布局接班,讓自己一生打造的基業(yè)─臺塑——后繼有人。他通過身教,通過所有他曾幫助的人,以超過八十年的人生歷練,給了子女們最寶貴的課程。
王家家風:付出不求回報
在 1940到1950年代,王永慶和弟弟王永在一起從磚窯廠、木材行賺了不少錢,年方三十的王永慶,據說積蓄已達五千萬。在當時臺灣金融體系還未全面開放的年代,他在臺北承德路的家中藏了上百條金條,作為事業(yè)開拓的資本。
隨著事業(yè)不斷沖刺成長,王永慶每天邀請來家中用餐的客人,從自家員工、生意上有往來的客戶,擴大到當時與政府關系深厚的大企業(yè)家,包括前華夏海灣公司董事長趙廷箴及永豐余創(chuàng)辦人何義等人。
在這群重要客戶及好友的引薦下,王永慶的人生際遇開始發(fā)生巨大轉變。1954年,行政主管部門爭取到美國的援助款十五億美元,王永慶獲得部分援助款,因而創(chuàng)辦臺塑的前身福懋公司,之后又陸續(xù)創(chuàng)辦南亞、臺化,事業(yè)從此全面起飛。
王雪紅回憶,小時候不論是住在臺北承德路還是南京東路,家里的客人天天川流不息,高朋滿座?!澳莻€年代可能外面的餐廳不多,每天早、中、晚爸爸都有一大群朋友或員工來家里吃飯,我家天天都像在辦流水席。那時候,媽媽一天都要跑菜市場好幾趟,每天做一桌又一桌的菜。”王雪紅解釋,打理三餐供員工、客戶吃飯,在王家是天經地義的事。懂得“給”,從不要求回報,這是王雪紅從小在流水席里受到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