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之居此,蓋瘴癘蟲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蓋在于我無動于心。
——王陽明
王陽明“心外無事”理論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我們在該動心時動心,不該動心時不動心。
1
北宋蘇東坡在黃州做官時與和尚佛印是好朋友,二人常常有精神交流。蘇東坡某日做了一首贊佛的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詩是在贊揚(yáng)佛的偉大,同時也是暗示自己已達(dá)到了心能轉(zhuǎn)物而不為物轉(zhuǎn)的境界。蘇東坡寫完后,非常滿意,就把這首詩派人送給了江對面的佛印。不久,佛印的評語和詩一起回來,蘇東坡打開一看,只有兩個字:放屁。
蘇東坡七竅生煙,仔細(xì)檢查詩句,沒有任何毛病,連夜坐船過江到廬山找佛印。更讓蘇軾要爆炸的是,佛印居然通知看門人說今天不見客。正當(dāng)蘇軾要引爆自己的情緒時,看到門上貼了一張字條:八風(fēng)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這正是佛印的手跡,蘇東坡略一琢磨,哈哈大笑,原來佛印的用意在這里?。?/p>
顯然,蘇東坡動了心,才星夜跑進(jìn)廬山。其實(shí),我們在紅塵中生存很難做到不動心。得失會讓我們動心,榮辱更會讓我們動心。不要說這些人生中大的落差會讓我們動心,即使我們鞋子里的一顆小石頭也會使我們動煩躁的心。當(dāng)有人對你橫加迫害,你會不會動心?當(dāng)突然有筆橫財(cái)落在你面前,你會不會動心?當(dāng)有人誹謗你,你會不會動心?王陽明的弟子曾問他:“孔子那樣的圣人為什么還有人詆毀?”王陽明說:“詆毀誹謗是從外邊來的,哪怕是圣人,怎能免除?圣人也會動心的。不過,如果自己心智成熟,別人詆毀你,也詆毀不倒你。就像浮云遮蔽太陽一樣,怎么可能損害太陽的光芒呢?如果他自己是個內(nèi)心虛弱的人,就是沒有人說他,他內(nèi)心的丑惡,也總有一天會暴露出來。負(fù)面的評價來自于外部,無論如何都躲避不開的!”如果有人面對羞辱和迫害時,還裝出“不動心”的淡定心態(tài),那他不是白癡就是懦弱之人。要知道,人生就是在不停地解決問題。當(dāng)遇到問題時,如果一味地不惜尊嚴(yán)“忍辱負(fù)重”,那就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肆無忌憚地逃避問題。